这几天,顺着西方艺术史的脉络,找了些与文艺复兴有关的资料来看。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过从罗马回看条条大路,才发现各有异趣。
今天看了陈丹青先生的《局部》第三季,优酷上传了3集,也不太长,所以一气看完了。因为观点和角度另辟蹊径,很有深度,所以非常过瘾。
第三季主要针对欧洲教堂里的湿壁画这一个主题,所以展开了很多有关中世纪风格的讨论。中世纪绘画风格,我之前一直对之有偏见的,晦暗,冰冷,灰蒙蒙,技巧也生涩、僵硬,简直是欧洲最黑暗的1000年的精神浓缩。我小时候也亲眼见过一些中世纪风格的教堂绘画,我在哈尔滨长大,那里有很多俄罗斯人建的教堂,离我住的房子不远就有两三座。有时我会和小伙伴溜进去玩,里面阴暗暗的,每次进去大气都不敢出,进出的人都很温和,沉默而谦卑。教堂墙壁上画了很多圣经故事,在那些长年没有阳光照到的灰冷色调中,画面里的人物没有笑容,没有明显的动作,没有表情,甚至没有血色,每一个都是正面角度,看上去充满苦难。小时候的我没看过圣经故事,不知道那些画要表达什么,只是提着气悄悄地走过,又赶紧跑回到外面的阳光下。
长大后看的中世纪绘画,都是在各种印刷品和纪录片中,他们那么卑微谦逊地躲在文艺复兴夺目光芒的暗影中,仿佛只是为了衬托文艺复兴挣脱牢笼般的解放和兴盛。
今天听陈丹青先生分析了一些意大利三线小镇的教堂里中世纪的精彩湿壁画,发现居然中世纪有那么多无名画家笔下的精彩之作,他们不必背负画派与名望的重担,只是憨傻而愉快地画着,就像敦煌壁画中那些北魏时期的作品,没有唐宋时期的惊天技巧,但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天真自在,像孩子般地尽兴。特别有感染力。陈丹青先生说:他们的幼稚,正是他们的魅力。果然。
能在幼稚中看到魅力并被感染的人,有一颗多么成熟不盲从的心,和独具的慧眼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