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离了手机,你还会学习吗》(8月23号光明日报),确实发人深省。手机正在越来越多地介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老师布置作业,用手机;同学间讨论交流,用手机;查阅资料,用手机;甚至遇到不会做的难题,第一反应还是找手机。与此同时,家长却在为孩子过度使用手机而发愁。如何解决老师的困扰、家长的焦虑?手机及其所代表的信息技术,该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介入教育教学?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智慧,让手机不再是消解志趣的玩物,而是助力成长的伙伴?---《蒲公英评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通信设备越来越普及,我国网民越发低龄化,中小学生的近视率也不断攀升。对于00后来说,他们属于网络一代,手机就是与生俱来的玩具,更有许多教师采用手机布置作业,检查作业,手机俨然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助手,导致一些孩子没有手机的帮助似乎就无法学习。但手机不仅是一个工具,它更是一个当今时代最为流行的玩具,对于孩子,手机的不加控制的使用,只能弊大于利。
作为一个成年人,环顾周围的同事,朋友,几乎每个人每天都会在手机上耗费少说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这段时间取得的是什么呢?不过是一些资讯消息,但是更多的是娱乐。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没有什么比娱乐更重要。多数年轻人刷朋友圈,打游戏,沉溺于网上社交,甚至有些人刻意制造虚假的朋友圈消息,借此达到美化自己的目的。如果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控制能力,能在手机上得到什么?几乎没有学不到什么东西,不过是打发时间而已。大人都如此沉迷,更不用说毫无自我控制能力的小孩子。网络上的新奇世界,中小学生会不动心吗?让小孩子单独使用手机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互联网所具有的的强大储存、计算能力,为人类解决了许多难题。互联网成为人类大脑的外延。人类把许多应该储存在自己头脑中、由人类智商处理的一些东西,转由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处理。人们不再需要记忆唐诗宋词,也不需要记得那些具体的人和事,只要记住搜索引擎的入口在哪里,然后把需求输入进去,就能得到似乎最完美的答案。
在互联网时代,人类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通过电子屏幕上的符号得以完成。互联网媒介是人类大脑功能的外部延续,但随着这一外部功能开始被越来越多地使用,而且效果远远超于人类,人类就会越来越依赖这一功能,从而导致自身功能的衰退。利用网络代替记忆,绕过巩固记忆的内部过程,大脑将面临被掏空的风险,使得人脑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变得“浅薄”。
互联网所带来的爆炸性信息也让人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融画面,声音,字幕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于一体,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碎片化,也进一步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信息盛宴时,也把人们推向彻底的精力分散。
有很多老师反映,班上有不少孩子在上课时间玩手机,即使在学习时,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在用手机查资料或收通知时,会不由自主地刷刷朋友圈或是玩小游戏。并且手机上不时弹出的网络游戏、色情信息、暴力信息等,让人防不胜防。对于心智并不成熟的中小学来说,手机犹如洪水猛兽。
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目的不是让学生对某些知识掌握地多么牢固,而是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好奇心,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的本质在人本身,在于学会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互联网虽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但也造成因为结果获得的轻而易举,学生的自主分析、创造、思考能力不能得到有效训练。而探究、思考能力才应该是中小学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
所以,离开了手机,才能好好学习。不能仅仅因为手机所带来的一点便利之处,就盲目将手机投入到教学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