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每年冬季都要到海南避寒,来了一住就是五个月,是实实在在的旅居。
对三亚这个城市,谈不上热爱,但是站在一个北方人的角度看,可以说是十分喜欢。因为它的冬季温暖如春,因为它到处是郁郁葱葱,因为它的空气的纯净度几乎百分之百,因为它到处有清冽的池水可以露天游泳,因为它没有喧嚣拥堵的大城市病,因为它是一个正在开发的新高地,因为它带给人们想象的空间……
因此,当家乡还是白雪皑皑时,来到三亚,饱吸一口湿润的空气,心情陡然好了起来。显然是环境一变,心情也随之改变。
住在海南,不免开始关注海南,和朋友们一起聊天,绕不过去的话题是海南的自贸港前景。
从官方的发布看,我们了解到:
(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主要开展国际投资贸易、保税物流、保税维修等业务。要把海南打造成为中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努力建成投资贸易便利、法治环境规范、金融服务完善、监管安全高效、生态环境质量一流、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标准高质量自贸试验区。
大家不约而同地将海南对标于若干年前的深圳,同时,针对海南将要取代以前香港的经济地位的目标,对标于现在的香港。
应该说,海南和深圳对标:
从经济基础看,两者之间的起步基础条件有相似之处。但是,深圳开发的年代不同于海南,那时,中国刚经历了拨乱反正,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两种体制对峙的过程中,双轨制为市场的冒险者提供了巨大的淘金洼地,无数人趋之与鹜,极大地刺激了深圳市场的发育;
同时,各种外来资本以抢占桥头堡的目的纷纷进入深圳,包括国家资本的倾斜,为深圳的发展奠定了较强的经济基础;
那个时候,深圳的人文环境宽松,试错和容错机制体现了巨大的包容量,自由的思想、创新的意识如百花齐放,引导着先进的生产力的产生,而先行先试,培育深圳速度,塑造深圳模式成为时代标志。那时候,人们憧憬深圳模式取代内地模式,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另外,深圳的地理位置濒临港澳地区,作为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更容易接受香港经济的发散和辐射,更容易借鉴香港的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
更难能可贵的是,深圳有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内地精英涌入,有一大批经过战争考验的老干部身居领导岗位,他们是深圳崛起的中坚力量,他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探索精神,大胆创新实践,保证了深圳的改革开放的不断前行。
而这些方面,现在的海南显然不具备。在经济上处于弱势的海南虽然这几年开始发力,但是经过前两次开发的失败,人们对海南的再度开发还是心有余悸,心存观望。
目前的海南虽然有可以进行全封闭、和内地经济隔离的区位地理优势,但是缺乏国家资本的倾力投入(如象建设雄安一样的投入),也缺乏深圳起步时各地涌入的创新人才,更缺乏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条件。
因此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起步,虽然通过提早宣布封岛的决定,刺激外界利用时间差进行投机的欲望,但是由于基础条件较差,导致缺乏可以支撑海南经济发展的大型工业项目和科技项目的涌入。因此,即使未来有自贸港的政策,恐怕也很难践行和发展。
作为一个旁观者,对海南的经济发展不掌握详实的数据,很难有准确的发言权,现在感到的就是:
一是就海南目前的条件,如果没有超常规、超速度的创新发展思路,必然滞后于设定的发展目标,而且短期内也根本无法激起外来资本的进入勇气。
海南目前所规划的许多宏伟蓝图,都是循内地经济的发展模式,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去勾画的,并不具有自由经济崛起的特征。
二是目前海南的经济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工业基础较差,农业作为主要的经济支撑点的经济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发展重心还是在房地产和旅游经济方面,而这毕竟是短期逐利行为,不可持续。况且有限的自然的旅游资源随着本岛经济的续开发,必然会遭到损害,降低生态性,影响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性。
三是现在的海南依然循规蹈矩地走寻常之路,因此发展建设速度平缓,这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所致?还是因为地方财力不足所致?或者二者兼有之?这一经济现象让投资者无法建立在海南投资预期的信心;
四是由于自身缺乏虹吸能力,资本的利用渠道较窄,无法在短期内募到发展资金来支撑发展规划。面对庞大的发展规划和时间要求,地方财力显然是心有余力不足。
以上种种,让人质疑海南是否具有超常规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否能够如期完成封岛的目标?封岛以后的当地经济发展是否能够提升?自贸港能否拉动中国的经济?现在还看不清楚。同时也对国家扶助海南是权宜之计还是长远战略产生了观望。
海南和香港对标:
作为一个岛屿性的地理位置,两者有相近之处,但是从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上看,两者不在一个层面,各方面都相距甚远。
香港作为一个成熟的自由贸易港,有着和西方金融接轨的长久历史,具有独自发行的金融货币,具有一套相适应的机制和法律,还有稳定的市场经济结构,这些都已经赢得西方各国的认可和合作。
因此从海南的现状看,如果对标香港,并且意在取代香港,目前还看不到实现的可能,甚至和内地的经济省份都无法攀比。至于说因为价值观的差异和语言的差异而形成的差距何时能够弥合?香港成熟的金融运行模式何时能够真正仿效?更是遥遥无期。显然,海南要取代香港还有一个较长的赶超时间。
但是,我们相信:既然开发海南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那么,如果能够举国家之力,应该可以实现,无非是时间问题。
而且我以为,海南模式的成功与否,不仅决定着一个经济区域的繁荣兴旺,更关乎到中国的未来走向。作为一块试验田,它涵盖了诸种元素,包括着国家的经济体制变化,包括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走向,包括着国家的对外合作模式,甚至包括着上层建筑的改革……在目前一切都尚未确定的前提下,不排除会出现各种可能性。
我们的希望是:深圳所进行的改革探索,推进了中国的经济转型。深圳所未完成的改革,能否有可能继续在海南完成,为国家带来新的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