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阐述了~对于学佛者的人生态度是因为我们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三观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处事也大相劲庭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如果定位模糊,不仅影响自身修行,无法向社会传递佛教的思想内涵,无法展现佛弟子的精神面貌。
第一章节,分三小节,一是主要学习学佛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还是积极积极?法义阐述消极和积极的表现主要是来自于对某事没兴趣,从而不努力,不作为,不争取,甚至有意识地回避,抵制的消极表现,与之相反就是积极表现。其实就词的本身来说,消极和积极是中性的,只有联系到具体事件,才有是非对错之分。通过消极厌世,过于积极的告诉我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正向而有意义的。这都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
产生背景也是受悲观,乐观,自身认识,人生经历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待不同的事,人们会作出各自的选择。这种选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也决定生命的意义所在。
2是佛教是消极的吗?对于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错在哪里?错在标准,结论自然不可取的。之所以形成这种看法,是因为出家制度、生活方式、处世态度引起的。
因为世人不了解佛教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出家人虽然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但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出家人虽然放弃物资享乐,但追求究竟的解脱之乐。出家人虽然修习忍辱,但不是忍气吞声,更不是儒弱 而是以强大的心力,坦然接纳人生中的一切,在不制造对立的前提下,以智慧解决问题。
用佛法智慧的高度,为我们指引方向。学佛所行,不仅要追求个人解脱,还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熟悉的四弘誓愿心就是每一个佛弟子应当树立的人生目标。学佛是积极追求真理的过程,只有积极研究经教,才能树立正见,依法修行,探索人生真谛。作为佛弟子,我们要见贤思齐,承担内外弘的使命。如果没有佛陀证悟的智慧,仅靠玄想,是无法找到答案的。明辨是非,止恶行善;人间有善恶两种力量,众善奉行,不仅要以持戒利益众生,还要主动行善。我们需要像菩萨那样济世度人,需要积极完善人格,从克服烦恼做起。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
第二章节:悲观、乐观是一种人生的底色,主要体现在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对于他们两者之间的定义和产生的表现,分别用半杯水例举说明了更深层次的观察了人生。叔本华就是深度悲观代表着,(在空虚和无聊之间摇摆,认为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毫无意义。)傻乐和普通人的性格,教育,人生境遇,也是告诉我们了知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这次基础上,我们需要选择从正向的角度看问题。
悲欢和乐观的背景,生命有迷惑的层面,也有觉醒的层面。这两种说话并不矛盾。同样也有着深浅两个层面。人生在世,是需要意义的支撑,这也是我们活着的理由。佛教所说,人生是苦的,那我们生命的另一个层面,就是摆脱无明,断除烦恼,回归本具的觉性。
佛教是悲观的吗?对佛教的误解主要体现在苦,空,无常中的法义和出家制度中。佛陀身为王子,仍选择一无所有的出家生活,为的是实现更高精神追求。佛法告诉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是来自错误的认识和烦恼惑业。只有改变认识,消除烦恼,才能从轮回苦海中解脱出来。这种否定不是悲观的,而是直面现实后的解决之道。那为什么说佛教不是悲观的呢?佛法分别用万物既不是恒常的,也不是断灭的;生命充满迷惑,众生有自救能力;用缘起看世界,认识世界真相,用菩萨心和行,让生命充满意义,在轮回中开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所以佛教绝不是悲观的。
佛法智慧告诉我们:佛教也不是乐观的:因为生命的前景虽然光明,但现实不容我们乐观。
因为以迷惑和烦恼为本的人生是痛苦的,只有正视生命的无常,三恶道险境,正视末法时代乱像,认识即使修行有成,生死自在,作为大乘佛子,还需要承担着济世救人的使命,还要去面对人生的现实,生命的去向,菩萨行的艰难及众生的冥顽不化严峻现实等问题,让我们无法乐观。
事实上,法义告诉我们悲观和乐观都是人生的片面认识,保持中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帮助我们建立如实智,使认识符合世界真相。
佛教修行重视中道,中观具备正见。八正道之首,体现在人生态度上,就是让我们持不悲不喜的中观态度。课本提出佛陀在无数次开示中告诫我们,要如实地看自己,看世界,看到生命存在的过患,生起离苦得乐之心,同时看到生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对修行抵达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只有必须远离常见和断见。对法义的理解也是同样,不仅要看到字面传达的意思,更要看到文字隐藏的内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