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人有意思:张国立古代文化100讲|【佛家】安身立命、大千世界,

古人有意思:张国立古代文化100讲|【佛家】安身立命、大千世界,

作者: 筠心Helen | 来源:发表于2020-03-14 20:50 被阅读0次

    金庸先生的武侠名著《鹿鼎记》中,有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叫《四十二章经》,满洲八旗,每位旗主手中都有一本,如果能凑齐这八本书,就能把藏在书中的藏宝图拼起来,找到宝藏。因为这部《四十二章经》,韦小宝把朝廷搅得是天翻地覆。

    为什么金先生会选这部佛经,作为《鹿鼎记》的重要线索呢?可能是因为,《四十二章经》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第一部佛教典籍。而这一切故事的起点,都要从佛教传入中国开始说起。

    据说在汉明帝永平五年春天,有一天晚上,汉明帝做了个梦,梦见一位浑身散发金光的神人,头上顶着白光,在朝堂上来回走动。汉明帝从梦中惊醒,大声问:“你是谁?”结果那位神人,头也不回,飞出了大殿,往西方走了。

    第二天上朝,汉明帝把这个梦跟大臣们说了,大家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有个叫傅弈的大臣,对汉明帝说,西方的天竺国,有一个叫佛的得道之人,能在空中飞行,全身发光,皇上梦见的可能就是这个佛。听完傅奕的话,汉明帝马上派人,往西走,去天竺国求取佛法。

    经过一番波折,汉朝的使节到了天竺,还带了两位当地的高僧,一起回到了中国,他们还用白马驮回了大批的佛经和佛像。汉明帝盛情款待了两位高僧,还让人在洛阳的东边儿,仿照天竺的样式,修了一座寺庙,叫做白马寺,方便两位大师修行和翻译佛经。

    佛教就此传入了中国。后来,东晋的法显也去古印度学过佛法。唐朝三藏法师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那么为什么,来自遥远的南亚的佛教,会不断吸引中国人的目光呢?

    这得从佛教教义说起了。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他出生在古印度的蓝毗pi尼,这个地方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作为王子,悉达多有个特别之处,他特别喜欢思考宇宙、人生的种种道理,父亲净饭王看他这个样子,担心他有一天会出家修行,就给他提供各种各样的物质享受,还让悉达多早早就结了婚,生了儿子。

    有一次,他出去游玩,在城墙的东门,遇到了一位瘦弱的老人,他很难过,有生就有老,人总有一天会变成这样。另一次,他在南门,遇到了一位痛苦的病人,也让他产生了很多感慨。第三次,他在西门,遇到了送葬的队伍,他明白,有生就有死,死的痛苦是谁都无法避免的。最后,他在北门,遇到了一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看上去气定神闲,一派安详的表情,内心似乎充满了喜乐。他深受震动,想要找到一种能够解脱生老病死的方法。于是,他偷偷离开了王宫,到处寻访名师,探求生命的真谛,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思索,觉悟成佛。

    佛教的经典千千万万,佛教的思想也博大精深。不过,按照赵朴初先生的概括,佛教教义基本上脱离不开“四圣谛”,就是四种神圣的真理。一是苦谛,就是说世间是苦的,人生是充满苦难的;二是集谛,就是讲苦的原因,苦是怎么来的;三是灭谛,就是说苦需要被消灭;四是道谛,就是讲怎么来消灭这些苦。

    上面提到的生老病死,是佛教当中的四种苦,佛教总共有八苦,除了生老病死,还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无论你是帝王将相,还是平头百姓,都要面临这八种苦。佛教不但告诉了你苦的原因,还提出了解决方案,你可以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等方式,展开修行,摆脱烦恼,获取无上的智慧,甚至顿悟成佛。作为一个凡夫俗子,谁不想摆脱这些苦难呢,佛教自然具有了强大的吸引力。

    从汉代传入中国开始,佛教在中国,逐渐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南北朝时期,全国各地已经是遍布寺庙,出家人数量也很多。光北魏的洛阳一座城市,就有一千多座寺庙,杜牧的诗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当时佛教兴盛的场景。

    南朝的梁武帝,是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虔诚到什么程度呢?他作为皇帝,居然亲自跑到同泰寺出家,叫做舍身,就是把自己的身体奉献出去,作为供养。他出家还不止一次,整整三次,也有说是四次的,每一次,手底下的大臣们都要花一大笔钱,把他从庙里赎回来。汉传佛教的很多习俗,比如吃素、头上烫戒疤,都是从他这儿来的。

    唐朝官方虽然定道教为国教,但是佛教地位也很高。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据说就是照着武则天的样子雕刻的。佛教在唐朝后期非常兴盛,寺庙众多,出家的人也很多,出家人不用交税,甚至影响到了政府的税收。唐武宗时期,终于发生了灭佛运动,官方没收大量寺庙的土地和财产,强令和尚与尼姑还俗,销毁佛教经书、佛像。根据史书记载,光拆毁的寺庙就有四千六百多座,还俗的出家人,有二十六万零五百人,要知道,当时唐朝全国的人口也不过几千万,可见当时佛教的影响力。

    佛教在中国生长了两千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无比巨大。从思想层面来说,中国古代,虽然有天、天意、天命之类的观念,也会有祖先崇拜什么的,但是我们现在更熟悉的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天堂地狱,等等观念,都是从佛教吸收过来的,这直接改变了中国古人看待宇宙和世界的方式。我们常说,中国古代的三大思想是儒释道,就是儒家、佛教和道教。但是这三者是互相交流、互相竞争、互相融合的。你比如说在宋代,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这些儒家的大学者,就吸收了很多佛教的观念,开创了宋代理学,让儒家思想实现了更新换代。这三家到最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中国古人在解决精神层面的困境的时候,佛教会是一种常见的选择,你看《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他最后既没有乖乖地学习儒家经典,参加科举考试,做个父亲眼中的好孩子,也没有当个道士去修仙,而是剃下三千烦恼丝,出家去了。

    佛教对汉语这种语言也有巨大的影响。据统计,佛教给汉语带来了将近三万个词汇。离开了这些佛教词语,我们几乎没办法张嘴说话,太多了,我随便举几个,“过去”“现在”“未来”“世界”“口头禅”“智慧”等词都来自佛教。成语也很多,心心相印、天花乱坠、安身立命、大千世界、自欺欺人、皆大欢喜、不可思议,等等。还有很多谚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歇后语,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俗语,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你要感兴趣,可以去翻一翻《佛学大辞典》之类的书。

    除了词汇的输入,汉语声律的发现,也跟佛教有关。我们知道,古代汉语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四个,但是在南北朝之前,人们并没有发现汉语声调的这个规律,到了南北朝,佛经很多是从梵语[fàn yǔ]等外语翻译过来的,在转读佛经的过程中,当时的学者,像沈约这些人,慢慢发现了汉语声调的规律,总结出了汉语的四声。这个影响可大了,以后唐朝流行的律诗,杜甫他们写的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平仄格律规定的非常严格,都是要根据声调来的,可以说,没有四声声调的发现,就不会有后来繁荣发达的唐诗。

    在风俗习惯方面,佛教的影响也很大。一直到现在,民间还要庆祝一些佛教节日,比如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也叫佛诞日,据说释迦牟尼佛的诞辰在这一天,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庙会,还要唱酬谢神佛的大戏。许多地方举行葬礼,会请僧人做法事,水陆法会之类的,为亡灵忏悔、赎罪。在古代,遇到重大事件,天灾人祸什么的,常常会举行法会,期望能消灾免祸,祈祷国泰民安。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小的方面,也有佛教的影子,例如起名字,唐代大诗人王维,字摩诘。他笃信佛教,有部佛教经典叫《维摩诘经》,王维的名和字连起来就是维摩诘,他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大部分佛经的开头都是:如是我闻,意思是我听佛祖是这么说的。明朝末年的秦淮名妓柳如是,她的名字就据此而来。

    总之啊,佛教从思想层面、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方面,都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好了,关于佛教,我就和你聊到这里,谢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次再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人有意思:张国立古代文化100讲|【佛家】安身立命、大千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tos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