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没戴电话手表。他下车之前我问他手表的事,他反问我,你没帮我放到书包里吗?他急匆匆地下车,我也没说什么。
我回家后看到鞋柜上放着他的水杯,这是穿鞋的时候随手放上面,穿好鞋就立即出门。我先下楼等他,他也着急下去,所以水杯也忘带了。我的反应很淡定,很庆幸不是无视。
以前为他忘记带东西而斥责他,也懊恼自己为什么没有及时提醒。现在,次数多了也就没太多的情绪起伏了,这是所谓的情绪免疫吧。但如果没有在一件事情上有很多的思考,对事情的反应很平淡,不是一种豁达,是一种隔离。之所以平静是在这些事情上有了一些总结。一是他自己会想办法,电话手表没戴,有事跟我联系他会借同学的。从中可以看出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所以静观其变,要学会从所谓不好的事情中去发现有价值的一面。水杯没带,渴了一天第二天一定会记得带上。以前是心疼孩子。怕他在学校冷了热了,渴了饿了。如果生活上照顾得万无一失,孩子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提高。有需求自然会想办法。所以对他多多放手,放手之后多看孩子的表现,找到积极的一面,发现之前不为大人所知的优点,会大大增强对孩子的信心。
其实很多能力都是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和激发出来的,让孩子做没有难度的事情,也很难锻炼到他。大人帮助的事情上孩子得不到成长,他也并不一定对大人的帮助抱有感激之情。所以在教育孩子上避免不了用力,是为了给他做一个示范和抱有更多的期待,但用力之后一定要用脑,否则他依赖更多,自己的期待落空,最后总会出现出力不落好的结果。
就包括他说我没把电话手表放到他书包里一样。为什么他的事情我来做,没做还要落下质问、埋怨?总是包办太多的原因。他觉得我做是理所应该,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代替他去做也剥夺了他成长的权利。
今天确实有点晚。在小道上开车时速超过40迈。我跟他说这样太危险了,以后做事速度快点,他连连点头答应。所以我现在不再那么焦虑,找机会让他体验到事情是一环扣一环的,上一件事情浪费的时间多,那么就要压缩在下一件事情上的时间来平衡。
现在我转移了自己的目标,不再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他身上,他不再是我生活的唯一寄托,给了他一定的空间。当然这个过程也很曲折、漫长。二也终于放松下来。看到孩子在这些事情中的成长,我放下了很多的焦虑。
前几天买了一本关于清单的书,孩子看了之后欣喜地拿到手上,我也很开心。但高兴一时也只是至于一时,之后就放下了。不在书中学习,就在生活中学习吧。今晚开始就让他列任务清单和用品清单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