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批判性思维》读书笔记——进一步理解论证

《批判性思维》读书笔记——进一步理解论证

作者: 情绪离心机 | 来源:发表于2023-05-13 23:27 被阅读0次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对自己的论证进行评估。

在这之前,首先要对论证有更深的理解。

之前的文章(《批判性思维》读书笔记——论题和论证)已经简单介绍了论证,它由前提和结论构成。

而在实际论证中,可能包含有未挑明的前提。比如:

前提:身体有伤痕的人不能报考飞行员。

结论:阿珍不能报考飞行员。

上述论证中未表达的前提是:阿珍身体有伤痕。

现实中常常会将显而易见的前提省略从而减少赘述。这会给我们理解论证带来或多或少的阻碍。

通过上下文、语境可弄明白未表达前提。如果不行,就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推断出可信的未表达前提。

常见的论证

最常见的两种论证是演绎论证和非演绎论证。

演绎论证是“绝对”的证明方法,前提和结论都无懈可击。判断一个论证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满足「当其前提为真时,其结论不可能为假」。

而在非演绎论证中,前提不能直接证明结论,而只是作为结论的支撑,且有强弱之分。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论证方法。

一是「排除合理怀疑」,它在一些领域被作为最高证明标准,比如刑事案件中判断被告是否有罪。作为证明标准,其要求低于演绎证明(演绎证明要求“排除任何怀疑”)。

二是「衡平推理」,也就是所谓的权衡利弊。衡平推理常常包含演绎成分和非演绎成分。

三是「最佳解释推理」,是指得出的结论可能为真,仅作为假设为我们所观察的事实提供最佳解释。有时候它也被称为「溯因推理」,属于非演绎推理,支持而不证明结论。

似是而非的论证

现实中,有些事物看起来像论证、前提或结论,实际却不是。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图像

任何不能以真或假来衡量的表达都不可作为前提或结论;任何不能用有效、无效或强弱程度来衡量的表达也都不是论证。

图像就属于这类表达,同理还有电影。讨论图像、电影的真假没有意义。

②如果A那么B

比如:“如果俄罗斯不打乌克兰,那么俄罗斯将面临威胁”。这个句子可以作为一个论证的前提,结论是俄罗斯应当攻打乌克兰。也可以是一个论证的结论,其前提是“乌克兰要加入北约”。然而,这个句子本身却不是一个论证。

③罗列事实

很显然,事实的罗列并非论证,除非事实作为前提并指向了某种结论。

④A因为B

A因为B这种句式可以是论证,当B作为前提指向了A结论时成立。但如果B是作为A的解释性语句就不是论证。比如:

(1)小花穿着泳衣,因为她刚游完泳。

(2)小花刚游完泳,因为她穿着泳衣。

(1)是解释,(2)是论证。

理解论证的正确打开方式

以观点文为例如何理解论证。

首先要找结论——作者的主要观点。

其次,找出为得出结论而陈述的种种理由——前提。

最后,找出针对前提的论证(不一定有)。

一言以蔽之,为了展开上述步骤,我们需要在口头表达或书面论证中准确找出前提或结论并且理解这些断言之间的相互联系。

以上可称为“论证的结构”。具体的参考做法:可在文章中找到断言并进行数字编号,然后在草稿纸上画出推理的逻辑关系图,也就是对论证结构的刻画。

当然,能准确捕捉到论证的大前提是:表达者(作者)对自己的观点或多或少是清楚的。然后我们在进行论证探索时,始终带着“作者到底想证明什么”的问题去阅读。

然而在实际中,我们常常阅读或听到似是而非的文字或言论。

因此在进行论证的捕捉前,我们首先要学会甄别哪些表达是值得去深究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批判性思维》读书笔记——进一步理解论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wu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