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芸众生,每天做多少事,纷繁复杂,瞬息万变。国人太忙,每天醒来就开始冲刺般的忙碌,孩子上学,一日三餐,工作挣钱,迎来送往,啥都要快,碎片化、短期行为不可避免。有时想,这忙碌带来多少疲惫啊。难道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忙碌和轻松能不能取得平衡呢?忙碌中有没有规律可以总结?可否研究一下其内在本质?若要研究,相关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中国孩子的成长规律,学霸的成才过程,等等!用以指导我们的哲学研究和生活。我们在长期研究上的成果太少了,历史上就重皇帝家史而忽视百姓生活的记录研究。与此对比,国外的长期研究很多,且有些成果。泱泱大国,岂能无长远眼光乎?
比如剑桥大学用超过70年的时间,研究了7万个孩子,追踪了4代人,发现了孩子成功的因素。
哈佛的一项关于幸福的研究,在75年里,跟踪记录724位男性,从少年到老年,年复一年地询问和记载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状况等。通过几十年的不断跟踪、采访和记录,发现“幸福感”与财富、地位和成就的关联没有那么大。而跟家庭成员更亲近、更爱与朋友邻里来往的人,比不善交际离群索居的人,要更快乐、更健康、更长寿。
现代人工智能,记录了大量普通人的生活生产实践,可否发明一种自研究机器,在长远研究项目上跟踪研究,它应有自我进化的研究功能,类似于围棋阿法狗。这样可以脱离人力,物力,财力的急剧变化造成的影响。
要知道,无深度调查就没有深远的哲学,科学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