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迈入社会的。做为恢复高考后的头一届大学生,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可现实与理想相差甚远,如同凉水浇头一般,锐气像气球遇到针刺,顿时瘪了下去。
单位是公司的职工学校,其实就是位于胡同里的一个小生产车间,机器搬走,腾空,门口挂了公司职工学校的牌子而已。
主要工作是培训公司技术人员外语,为引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做好准备,迎接大干快上,国家的第二个大跃进。当时整个社会,都在积极学习,把被“四人帮”干扰损失的时间夺回来。
所有单位组织各种补习班,所有职工都参加补习初中数理化和外语知识,
丰满的理想面前,现实更显骨感。
首先是孤立。
大学生毕业,20多岁刚出头,每月工资铁定的是56元。而学历不够的,大多数老师是中专毕,四十多岁了,还有两个孩子,工资才36.5元。
因此,总是碰到嫉妒和敌视的目光。
当时自己也想不通,工资是国家定的,并不是我本人招惹了你们。
其次,就是生源基础太差。
技术人员没有任何基础,别说阅读技术文献,几个月下来,二十六个字母能认出来的,也就十之一二,还是其中年轻的干部。
因此,情绪非常低落。
幸亏教师里有位给职工补习数学的老大姐,杨老师,经常鼓励,嘘寒问暖。家里做了什么好吃饭,也拿来与大家分享。
一天,杨老师关切的问:“这么不开心,没考虑换个单位吗?”
一股暖流通遍全身,自己受宠若惊的答道:“长期这样,以后单位肯定要换。只是暂时还没打算换。而且每月加上误餐补助,情况还不错。”
因为条件艰苦,没有食堂,每月有十五元的误餐补助。
当时,全市范围,除了一样标准的死工资外,奖金一般就在5-10元的水平。
那时节所有单位,每周二是固定的政治学习时间。一般就是拿份《人民日报》,领导选定一篇文章,每人轮流念一段。最后,领导概括总结,再发挥一下。
谁要是周二下午去办事,就是到医院看病,必定吃闭门羹。周二下午是全国人民政治学习的时间。
一周后的周二学习,念完报纸后,领导讲了讲端正工作态度的问题。领导说:“我是对事不对人。咱们的教师,干部中间有各种各样的活思想(当时活思想是贬义词,即不安心工作的意思),有人说,......以后单位肯定要换。只是暂时还没打算换。而且每月加上误餐补助,情况还不错。这里我就不点名了,希望教师们以后端正态度,去掉杂念,努力工作。”
我脊梁沟里,顿感一股寒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