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这是小时候就熟背的一句话。那时的理解是:学习要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如今再读《论语》,才明白这个习不只是复习,而是有“实习”的意思,也就是学以致用。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于生活,死读书却不知运用,那便是“书呆子”,是"书奴"。
"时习“:要经常地学习,随时随地地学习,既从书本中学,也从生活中学。
用读书所得生活,用生活所感读书。这一年,我努力践行着。
《断舍离》改变了我的生活观,放下书,我便开始行动。我清理出家里那些可能有用但事实上并不会再用的东西,取出一直收藏着的精致茶具代替之前使用的劣质杯子。我放弃了对物品的执念,我懂得了东西只有用才会有价值,于是只保留对当下的自己有用的东西,从而获得了更精致的生活,也让我从无休止的整理中解放出来,并且拥有了可以掌控生活的自信。
《当下的力量》让我懂得了,不要总在过去里纠缠,也不要总是寄希望于未来。最好的时间是现在,最重要的人是眼前的人。于是,我不再后悔自己虚度的那些光阴,不再想着“等我有了时间,等我……”
我每天坚持阅读,写作,一年过去了,我读了几十本书,写了十几万字,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文章,虽然没有多成功,至少我走在前进的路上,只要不停地走,就不怕慢。
最近,我想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放在以前,我会害怕自己能力不够,我会说,等我写得好一些了,等我……,而现在,我想了,便行动了。这就是当下的力量。
独处时,我不怕孤独,而是享受一个人的阅读写作;跟孩子在一起,我不嫌烦,而是专注与陪伴;和朋友们在一起时,我不玩手机,珍惜大家可以相知相伴的闲暇时光。遇到不开心的事,我不再怨天尤人,我学会了臣服,接纳,然后行动。
《刻意练习》让我知道,其实没什么天才,只要有明确的特定目标,专注练习,不断改进,走出舒适区,不断挑战,你就可以成功。我懂得了如何练习,让自己一点点获得进步。我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学习,运用于孩子的教育。
……
我努力学习,并且将学得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我觉得自己真得进步很大,我感受着这种进步带给我的喜悦。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吧。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年,我埋头于学习,却并不觉得孤单,在前进的路上,我丢失了一些朋友,但也认识了许多新的,甚至从未谋面的朋友。在“有书”平台,在“简书”平台,以文会友,虽未谋面,却志同道合。“朋友遍天下,相知能几人?”朋友,未必多熟,却一定懂得。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才是“朋友”的定义。有这样的朋友,该是多么快乐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自己,却并不会怨恨,所谓“不怨天,不尤人”,从自身找原因,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啊!有人说,“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所出现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其实,曾国藩三十岁之前是相当不顺的,他曾遭遇过五次大的耻辱,但他在生活的无情暴击下,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不断自省,专注于自身的修炼,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这样的曾国藩终于修炼成了君子!圣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一种人生的哲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一开篇,便明确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学习要能够自得其乐。
陈眉公说:“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独处时,“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一种平静的快乐。
两个人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是另一种相谈甚欢,心灵碰撞的快乐。
很多人在一起时,不被了解,不怨恨,能够包容,“君子和而不同”同样是一种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