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旦夕祸福,由此引出来的是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由此引出来的是潮涨潮落。人间喜剧皆相似,世间悲剧各不同,带出来的是对世间诸事多曲折的无奈与从容。
近日诸事杂念缠身,让我渐生出一些无力写作之感,并不是自己懒惰,而是身不由己的忙碌于琐事繁杂之务,又加今日体有微恙,更加心生一些悲凉之情。忽觉前路漫漫,修远兮之宏志日渐消减,遂生些许倦怠,才有前文之感慨,若有同感者,是谓有隔空相知耳,吾心甚慰。若无,也无妨我续写下文。
所谓诸事繁杂,一为身不由己;二为身非由己;何若故,身不由己是由必须做而非己想做之事,身非由己是由不做而迫于生存压力而做之也。上二者之事皆为不自由故,则心念自由已成腹事,奈何心急莫属,需静修以养智矣,莫为诸繁而乱。
今偶得些许闲空,视为短时自由,故坐于书桌旁,诉近日之所得,好坏且勿论,先诉快之,以解忧之。正所谓是君有杜康解忧之,我在简书与之乐之,忧而思、思其所忧而知其味,不觉得其乐而。
也许是近日在看红楼梦一书,上文的内容多有用之乎者也,说明是受到了书中写作运用的影响,是不是也可以说我的模仿意识比较强。此文与红楼梦内容无关,只是顺笔提一下,接下来步入正题,悲喜剧中人的命运是什么样的。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笑,这还用说吗?悲剧中人的命运自然是悲惨的,喜剧中人的命运是幸福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看那些喜剧大多都是以皆大欢喜的结尾收场,悲剧则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我觉得悲剧的多样性,更加的贴近了人们现实的生活,而喜剧常是以一种人为的角度去诠释一种生活的情景。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表演,那么最终的结尾曲也将会是以哭泣的形式收场,我们看到的那些人间冷暖,也将会在自己的身上出现。可以说谁也不可能每一天都一样,一些看不到的变化总是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在我们看到的那些故事中,剧中的主人公都是在寻找未知的过程中,一步步的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命运。古希腊最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主人公的命运在一幕幕的剧情中,一点点地实现着神谕对他命运的暗示。
熟悉这个故事情节的人大概都是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听到的,在书中看到,俄狄浦斯的父亲在得知神谕说自己将会被儿子杀死,妻子会被儿子娶走。恐惧使他产生了要杀死儿子的念头,他把儿子的双脚钉上钉子,让王后把他扔下悬崖。
王后把儿子交给了一个牧羊人手中,让牧羊人把他丢下山涧。牧羊人看到可怜的孩子,没有杀死他,把这个受伤的孩子交给了邻国的一个牧羊人。因为邻国的国王没有儿子,就把这个孩子收养起来,取名俄狄浦斯。
因为孩子的脚被钉上了钉子,俄狄浦斯的希腊文意思是肿胀的脚。如果剧情由此结束,大家看到的就是一幕喜剧,狠心的国王要杀死自己的儿子,经过辗转,结果被另外一个国王收养了,这正符合人们的苦尽甘来标准。
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在俄狄浦斯长大以后,有一次听到有人说他不是国王的亲骨肉,虽然那一个人受到了国王的惩罚,但是却不能解开他心中的结。在他去向神谕请教时,知道自己将会有弑父娶母的结局,为了逃避这个可怕的结局,他逃离了这个国家。
后面的结局是以神谕的实现,俄狄浦斯弑父娶母,这样的结局让世人所不容,在真相大白以后,王后自缢,俄狄浦斯戳瞎了自己的双眼,只有一个女儿跟在他身边。
从这场悲剧中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从中又可以得到对命运的什么样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处于一种无知又迷之自信的状态。在面对命运的岔路口时,那些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自信,相信自己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
每一个人都想要一个好的结果,俄狄浦斯王的父亲为了不让弑父娶母的悲剧发生,想到了杀死自己的儿子,母亲不忍心杀死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牧羊人照顾。牧羊人为了孩子不被追杀,就把孩子送的远远的,希望这个孩子远离危险。
可以说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却不曾想到最后还是应验了神谕的暗示。人的命运就是这样命中注定的吗?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挣扎之后,发现没有任何进步,竟然还有退步的感觉。
得偿所愿固然是皆大欢喜,倘若是非得己所愿,而是得恶愿而非如己之愿时,就会觉得命运的不公。似那俄狄浦斯王,在得知己所犯的滔天大罪而甘愿自戳双目,放弃那些富贵奢华的帝王生活,让自己的肉身与灵魂惩受鞭笞,这本身也是一种直面错误承担责任的勇气。
在悲喜人生中的人,只有那些敢于去面对命运对自己的挑战,接受那些挑战,才有可能从命运的挑战中获得胜出的机会。命运不会被注定安排好,只会成为放弃者眼中的已无可更改的可能。那些勤奋努力的人,从来不相信事已至此,别无他法,他们始终相信命运会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他们才会时刻准备着,准备着命运对自己的垂青。
只要生命的脉搏在跳动,人生的故事就一直在继续,在续写生命新的故事之前,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心智,避免迷之自信让自己忘乎所以。与其把自己交给命运,莫若让自己成为命运的主人,倘若使尽全力,是悲是喜又有何妨,问心无愧则无悲无喜可以畏己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