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言风语1331:情境是活动的载体
今天收看了教研网上项目式课程《海姆立克法在校园中的推广应用》,这个一节生物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课程。本节课以急救方法海姆立克法的原理及应用为主要情景内容,展开项目式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十分重视教学情境,明确强调要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生物将创设教学情境作为改进教学的主要体现之一,大单元教学情境化是单元教学实施的关键。
教学情境是知识炼制的基础,知识重要与否,要看它在情境中的活跃程度。在去情境化的学习场景里,知识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是孤立存在的,只能作为前人智慧的结晶被搬运到课堂上,然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最终由学生“储存”在大脑里,以备不时之需。但是何时派上用场呢?学生对此是模糊的,因此这些所谓的知识成为“惰性知识”,被学生的大脑“雪藏”起来,最终学而不用、学而难用。如果将知识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在知识产生、使用的情境中提取、加工、组织、推论,获取知识之间有意义的关联,形成有关知识本质的认识,那么前人的知识就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不仅知道知识的来处,还知道知识的去处,即何时、何地、为何使用知识,可以在面临问题时随用随取。
其二,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建构主义认为,动机存在于学生及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中。学生内心存在学习的心向,这种心向就像一张引而未发的弓,只待外部环境的刺激,这种刺激就是学生感知到知识在情境中的有用性。知识在教学情境中有用,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用,就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个人目的。认知心理学认为,这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条件。
那么,教师如何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
第一,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对教学情境越熟悉,越有可能认为所学是有用的,因而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就教学而言,教师创设情境是为了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并认识到知识的作用,那么合适的情境一定是学生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环境,熟悉是因为司空见惯,陌生是因为其中含有他们熟视无睹的新知,从而形成学生的学习挑战,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经验的原因。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经验更多是生活体验,这种体验泥沙俱有,在情境中学习则是沙中淘金。
第二,教学情境要与单元目标一致,能够激发出与目标内在要求一致的学习表现。从根本上说,教学情境仅是教与学互动的背景,必须服从学习目标的认知要求,也就是说,教学情境所刺激的学生行为表现要与学习目标具有因果关系,有这样的目标,所以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有与目标一致的教学情境,所以产生与目标相应的认知行为。
第三,教学情境要切合班级所有学生学习、生活经历,以及学科知识范畴和认知发展水平等,以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发展素养。
第四,教学情境要翔实、可靠,具有一定的信息量和深度,为学生学习发展进行铺垫。教学情境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既要能为学生学习发起挑战,也要能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支持,所以教学情境既要做到简明扼要,又要做到字字含金。
教学情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大至社会生活、生产情境,小至日常衣食住行,只要与学生经验相关,与学习目标内在要求一致,教师都可以作为教学背景引入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生产,这就是所谓的“做中学”“用中学”。所以,情境与活动密不可分,情境是活动的外衣,活动是情境的内容,学习目标是情境和活动的核心,这就要在设计上防止“为活动而活动”或“为情境而情境”的倾向。
综上,教学情境化就是为促使学生参与学习,围绕学习目标将单元学习活动置于适合情境之中的教学设计策略,在情境与活动的结合上,或为不同水平的活动设置不同的情境,或在同一情境下设置不同层次的活动,以达到活动与情境一体、知与做合一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