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我用了几乎一天的时间,观看了清华大学推送的战疫情公益讲座《科学认知,调整心态》,主讲张鹏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学博士后。听了他的讲座后,我对什么是科学及认知活动的发生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干燥枯味的科学概念,在他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下变得浅显易懂,尤其是他总结的四种主要的科学观,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刷新了我对科学观念的认知。听完课后,我把听课笔记认真地梳理了一遍,把我理解的科学认知方面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在目前疫情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科学认知的呢?
一、经常刺激我们懒惰的大脑
我们的大脑是非常懒惰和神奇的,你不去鞭策它,它是不愿意去干活的。在懒惰的大脑里,大脑运行有一个基本规律——图式,它是大脑根据经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认识事物的预先模式,当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大脑不喜欢加工信息,它喜欢把以前存有的信息拿出来,发现新事物和旧事物关系的时候,通常要求比较低,只要有一点的相似它就会拿出来,这种懒惰的图示加工就导致了谣言的横行。
说的再通俗一点,就像菜谱与做菜。大脑的图式相当于有很多菜谱,都做好了放在冰箱里,信息是客人来点菜,如果图式里已有,就拿出来微波一下就好了,如果比较像,也可以,如果没有,有时候也会硬着头皮上其他的,直到有客人投诉,才会重视,才会认真学习新菜谱。
所以,疫情期间当我们面对谣言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要激励我们的大脑,把它呼唤出来,让它干活,让它去认识新的疫情,对新发生的事物进行分辨。
造谣手一点,辟谣跑断腿。我们要做的是:
1、控制住自己的手,打断分享、点赞 加转发的操作;
2、非官方发布的消息不看,对浏览的信息要持有一种批判精神,不要一味地相信,更不要以讹传讹。
3、把信任留给权威、正规的渠道,如政府、官方 、专家,代言人等等。
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早期的人类需要随时调动身体资源,形成战斗—逃避反应。进化的演变形成了积极消极情绪(怒恐惧焦虑抑郁等)和积极情绪两种(感恩愉悦敬畏爱意等),无论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它都具有重要的适应性价值。
通常情况下,人都是情绪的动物,但过强的情绪会伤害到自己。突如其来的疫情,激活了我们的生物本能,让我们我们体内的应急机制快速启动、情绪反应激烈,恐惧、焦虑、抑郁、感到生命受到死亡的威胁,这时,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办法来平复我们的情绪,如做别的事儿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和朋友聊天、看一些幽默的高兴愉快的视频和书籍等等。通过改变情绪,进而改变认知,情绪平和下之后再去做事情,就会更理性一些。千万不要任由自己的情绪发展,而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情(和人争吵、打闹、闯岗拒绝检查等)。
三、充分利用关系
人类刚出生时是非常弱小无助的,一开始接触的就是接受同类的养育和反馈。我们无法脱离群居动物的属性,必须在关系和社会中适者生存。
另外,人类大脑中有一种镜像神经元,它可以帮助我们不用经历具体的事件,就能体会到对方的感受,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共情。这是人类社会的特征。共情使得我们可以不经历疫情、不经历最严重的情况而去体会到经历了的人的感受,也就是感同身受。就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武汉疫情前方医务人员的辛劳和忍受痛苦的画面时感到非常的难受似的,这就是共情。但是如果这种共情太多的话,就会带来替代性创伤。这不是我们的脆弱,而是我们的善良,是我们人类善良的特征,我们要为自己鼓掌。
人际关系是保证我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当下的疫情当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向别人求助,可以向别人倾诉,寻求支持等;同时也可以力所能及地陪伴别人、倾听和提供支持,给别人以帮助。
我们人类是一个大家庭,在相互的帮助和扶持下,再大的难关,我们都可以渡过。
疫情当下,我们所做的,唯有科学认知,调整心态,才能是我们的身心更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