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 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
了解日本是当务之急。(作者著书背景,二战)
作者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确信一个前提,即最孤立的细小行为,彼此之间也有某些系统性的联系。
这本书是一本探讨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的书。
对民族差异进行系统研究,既需要有坚定精神,又要有宽容态度。
和日本人一起工作发现,他们最初使用的奇特词句和概念,一变而具有重大含义,并充满着常年继续的感情。道德、罪恶,与西方人所了解的完全不同,他们体系独特,既不是佛教的,也不是儒教的,而是日本式的,包括日本的长处和短处。
Day 2
战争中的日本人: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斗。
‘’大东亚‘’的理想
告日本国民书: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
日本的天皇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
战神训:生不受俘囚之辱。死不留罪祸之污名。
日本战俘的大转变
《菊与刀》 阅读笔记:更新中Day 3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日本有其社会经验培养的生活准则
敬语,礼节,等级差别,与美国最大的差别,体现在家庭。
日本的孝道,局限在直接接触的家庭内部。
各安其分,不仅意味着辈分差别,而且意味着年龄和性别的差别。长兄和女性在家庭的地位。
家庭牢固的凝聚性,幕府时期的武装家臣,繁密的行为规范,十九世纪末日本的进步。
德川家康Day 4 明治维新
1868年,倒幕势力取得胜利,宣告王政复古,“双重统治”结束。
改革激烈且不得人心。
改革的目的:要使日本成为世界上一个有地位的强国。
“王政复古”使天皇位居顶峰,废除了将军,简化了等级制。
伊藤博文贵族院对法律的批准权与众议院几乎相等,这就又规定了一种等级性的控制。
市、町、村三级的共同体责任。
在日本生活方式中,工业的双重性和在政治宗教领域的双重性一样,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战争失败的原因:他们没有认识到,他们自己心甘情愿地满足于“各安其份”的日本道德体系是不能指望别的国家接受的。
Day 5 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不欠任何人恩情,也绝不轻视过去。
所谓的“义”就是确认自己在各人相互有恩的巨大网络中所处的地位,既包括对祖先,也包括对同时代的人。
秋田县的八公义犬的故事。恩-忠诚
真对不住,十分感激,很抱歉,这如何得了等等习惯用语的运用。
夏目漱石的“哥儿”:精神敏感,极度自尊的少年,竟然具代表性。
《哥儿》封面施恩不可以此居功:“老鳏夫的电台来信”。
天赋慷慨,始感受人之恩。
Day 6 报恩于万一
报答父母之恩:孝 报答天皇之恩:忠
收到侮辱有复仇的责任——必须洗刷污名
遵守日本人礼节的责任,亦即遵循一切礼节、严守身份、在不如意时克制感情等等。
日本礼节中国的忠孝是有条件的,忠孝之上有更高的道德:仁。
日本的伦理体系撇弃了仁,具有“法律范围意外之事”的含义。
天皇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天皇是国民最高主祭者。
天皇朝服像Day 7
义理最难接受
义理是日本特有的范畴,包含一系列复杂的义务:从报答旧恩直到复仇。
一类是报答义理,一类是对名誉的义理,即保持名誉不受任何玷污的责任。
对配偶的家庭终身履行契约式义务,就是履行义理。
义理关系与忠孝不同,属于契约关系。
“义理”的准则是必须回报。
Day 8
洗刷污名
一个正派的人对于恩惠和侮辱都同样感受强烈,都要认真回报。
一个自重的日本人必须坚韧和自我克制,在是对名分的义理的一部分。
“在今天,日本只能在它自身基础上重建自尊,而不是在我们的基础上重建,而且它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纯化自身”
为了避免造成羞辱以至于引起有关名分的“义理”问题,日本人制订了各种礼节以求缓和,把事态控制住最低限度,其范围远不止直接竞争。
关于受辱与复仇的故事。
在名分的义理受到威胁的时候,把攻击的矛头指向自己,这种倾向正在发展,但并不必然包含自杀这种极端手段。自我攻击有时候表现为,沮丧,消沉以及日本知识阶层中流行的典型的厌倦情绪。
Day 9
人情的世界
追求享乐,尊重享乐,但是享乐必须恰如其分,不能妨碍人生重大事物。
日本人把肉体的享乐当作艺术培养,品尝各种趣味,却又牺牲想了,献身于义理。
清洁-修行-冬天里受冻的孩子
喜欢睡眠-不睡觉的军事训练
吃饭的讲究-让孩子吃快,绝食训练
把婚姻和性的享乐分开,对自淫和酗酒的态度都比较宽容
在日本人的哲学中,肉体不是罪恶,享受肉体的快乐不是犯罪。
日本人把履行义务规定为人生最高任务,认为报恩意味着牺牲个人的欲望和享乐,耽于行乐的幸福只是消遣而已。
Day 10
道德的困境
1945.8之前,忠要求国民对敌人作战知道最后一兵一卒。天皇广播一旦宣布投降,忠的要求就发生了变化。
日本人不把人生看作善恶争斗的舞台。认为每个人遵循真正的本能,就都是善良的。
民族叙事诗:《四十七士物语》,核心主题为对主君的义理,四十七位勇士为了义理牺牲一切,包括名声,父亲,妻子,妹妹,正义,最后以自杀殉忠。
歌舞伎《四十七士物语》演出图近代日本的耻感文化
Day 11
自我修养
培养能力的自我修养和承担义务的自我修养
“圆熟”“禅宗”“苦行”“冥想”等,自我修行的各种训练。
苦行 苦行僧Day 12
儿童学习
日本的人生曲线与美国人恰恰相反,是一根很大的浅底U形曲线,允许婴儿和老人有最大的自由和人性。在最活跃,最有创造性的壮年时期却受到最大的约束。
对儿子的重视,绵延家系,传宗接代,保持家门荣誉和财产。
无子女的妻子在家庭里地位不稳定。
对孩子而言,父亲是等机制上高层次的代表。
规矩、清洁、自制和对超自然神灵的态度
自重,知耻,紧张谨慎造成的巨大压力,觉察到自己受到侮辱或者诽谤,他们危险的自我久会发泄,又或,对自己发泄。
Day 13
投降后的日本人
父亲作为尊敬的对象,乃是等级制和正确处世待人的超人格象征。
儿童早期在同父亲接触中学到的这种态度成为整个日本社会的一种模式。位居等级制上层而受到最高崇敬的人,其自身并不掌握专断权力。在等级制中居于首脑地位的官员并不行使实权。上自天皇下至底层都有顾问和隐秘势力在背后操作。
日本赖以重新建设一个和平国家的真正力量在于日本人敢于承认他们过去的行动方针失败了,从而把精力转向另一方面。“过去的态度使我们几乎一无所获而损失惨重,我们必须抛弃它采取扎根于国际协调与爱好和平的心态度”(朝日新闻)
“美国占领日本期间的经验雄辩地证明,异质的伦理也包含有许多值得赞扬的方面”。
对许多日本人来说,能够主动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就是日本在这次战争后果中有所收获的证明。
“日本投降后,他们的为政者说,日本必须鼓励男女国民掌握自己的生活,尊重自己的良心。”
鲁斯.本尼迪克特小传(吕万合):1887年出生,1919年秋,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人类学之父”佛朗兹.博厄斯,鲁斯是其最优秀学生代表。
代表作《文化模式》代表观点:1,人是“社会的产物”;2、“文化的整合-个人的行为可以有多种乃至无穷的选择”;3、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是一个整体,但是不排斥个体的差异。文化模式既不是凝固不变的也不是单一的”。有人总结为:文化是人格的放大,人格是文化的缩微。
代表作2田野调查《祖尼族神话》:
二战期间,针对希特勒人种论,著《种族:科学与政治》(1940),改写为小册子,批判种族主义。
1943年6月28日,鲁斯接受美国战时情报局的海外情报局聘请,担任文化研究基础分析的负责人,研究欧洲和东南亚各国的民族性,对美国的战时宣传等心理作战以及占领政策等,运用“文化人格同型论”提出建议。关于日本的报告:明确主张保存并利用天皇。1946年改写为《菊与刀》出版。
1947-1951的哥伦比亚大学当代文化研究项目,1948年鲁思逝世,在工作岗位上。
注:文化人类学:广义包括考古、语言、民族三个分支。狭义的相当于欧陆的民族学,英国的社会人类学和社会文化人类学。
日本人的评论:“把日本人的丑陋面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迫使我们进行深刻的反省”。“细节虽有谬误,总的来说,颇有足以促使我等反省的卓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