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
2017年有个目标,希望自己能养成早睡的习惯;但发现太难了,至今未达标;而随着践行的深入,渐渐有了些心得。
早起 VS 早睡
一天之际在于晨。年初定下早睡的目标,其实底层是希望自己通过早睡能实现早起,然后多出点晨学晨练的时光。3月底的时候忽然意识到不如以早起带动早睡,当晚间渐困时亦正是早睡的契机。连续打卡践行3个月,晨起渐成生物钟,晚间再迟睡,次日晨到点也醒了。
晨起带来的好处是多了晨间学习、晨间运动锻练的时间。但早睡却始终在路上,每晚似乎总有做不完的事、没完成的工作、学习、家务事务。我实现了年初的底层逻辑,却做不到早睡。
记录、觉察、调整
可以早起做不到早睡的后果是晨间的效率依旧高效,但日间的精神却差了许多。有时一整天精神都不太好,感觉无所事事、不想干活,也没办法干成事之感。怎么破?
分析依然是迟睡引起的睡眠不足所至。我设定了一个记录模板:
昨晚21时后干了啥?反思并调优
1、几时躺床上,几时睡着;
2、21点后事务及反思:
第1点是为避免按时间躺床上却睡不着的情况。这一问题以往每每想早睡时,常因生物钟未调整到位,而很难做到及时入睡,其后果常常是比未安排早睡时更难睡着。解决方法是临睡前听一段“略超过认知的”音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需留意音频时长一般10分钟内为宜,这样听着就睡着了,也不至于再被音频给吵醒。当然这是现在的节奏时长,初期的音频可以更长些。6月份事件频发,作息不规律,但没有出现早睡而睡不着的情况,超认知音频成效明显。
第2点则是通过持续一周的记录,来反思自己迟睡的原因。逐项分析、反思是否一定要晚上入睡前完成,通过做减法来减少晚间事务;简而言之,就是只留下必做项,其他事务要么调整时间白天完成,要么直接减法不做了。6月份通过记录、反思,倒是找到了自己迟睡的原因,努力调整小有成效,但未立竿见影。
被动加班影响作息
“尝试、调整、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模式,然后固定下来”;渐渐地,早睡略有了点样子;但很快一次被动加班、一次突发事件迅速打破了好不容易有点样子的早睡模式。我重新步入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迟睡迟起。
分析原因,一是有时加班回家临近或超过入睡时间,反正已经迟了,反而没了紧迫感,开始慢慢吞吞;二是加班回来通常精神疲惫,小坐一会休息或者补充点能量,然后就这么迟就迟了地不记得需要早睡了。
对于被动加班、临时突发事件的被动事务等非个人原因的迟睡,又该怎么破呢?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行动指南:
加班属恶性打扰事件,在无力改变情况下,做到:
1、加班到点回家时,仅费半小时洗漱后立即入睡。
2、次日中午最迟12:40开始午休,将恶性循环的可能截止在第一时间点。
3、次日晚按时作息!
4、加班当晚未办结事务,次日晨优先办理,次日计划则适时调整。
第1点是强制自己提升早睡意识,做不到按时早睡,做到加班回家后立即休息也算完成早睡;目前这一点执行不足,需将之亦记录成早睡事件,提升成功率。
第2点算是强制补充睡眠,确保午后的精气神。
第3点则是基于一般不会连续两天加班迟回,强制自己尽快再开启早睡,或者说延续固有早睡模式。
第4点则是事务调优,目前执行亦不力,主要是晨起时光一般贡献给了运动;但有这份意识则更利于加班迟回的早入眠。
规律作息,我一直在路上;“用行动刺激思考、用思考改良行动”,愿早日得偿所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