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4-04-28

2024-04-28

作者: 岩岩说史 | 来源:发表于2024-04-27 07:57 被阅读0次

    僧格林沁想不明白,装备精良的八旗精锐,为何打不赢拿着竹竿,骑着骡子作战的太平军、捻军,还全军覆没。

    黑石渡之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赖文光带着数千兵马到淮北,与张宗禹、任化邦、李允、牛宏升的捻军合作,继续打着太平天国旗帜抗清。

    太平军、捻军合并之后,以骑兵为主,捻军首领接受太平天国封号。

    骑兵作战,需要马匹,两淮本来就是产马区。但是,太平军、捻军没有固定的补给基地,马匹来源不稳定,且主要用于冲锋陷阵,故而平时多骑着骡子。

    骡子耐力强,可以长距离运输、载重,这点比清军的蒙古马要好。

    骡子作战,历史上并不少见,最有名的莫过于唐朝末年藩镇混战中的蔡州兵,让各方闻风丧胆。

    机动作战,太平军、捻军骑着骡子,盘旋打圈,僧格林沁被牵着鼻子走。

    一旦交战,则换成马匹冲锋陷阵,这是太平军、捻军的典型战术。

    两淮战马、骑士都很优秀,南朝北府骑兵、唐朝蔡州骑兵、南宋怀远骑兵、明初骑兵,无不是在这里诞生。如今,太捻混编的骑兵,让八旗吃尽了苦头。

    僧格林沁麾下八旗兵,骑兵、步兵都有,装备比较精良。步兵,主要是陈国瑞、郭宝昌等久经战斗的勇士,骑兵则是东三省、蒙古的马队,是关外八旗,尤其是索伦兵,更是骁勇善战。

    从装备上看,僧格林沁的八旗兵比太平军、捻军强一个档次。要知道,赖文光、任化邦的骑兵部队,是拿着削尖的竹子当长矛,结成队形发起冲锋,想办法冲散清军队形,然后近身格斗。

    鉴于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的八旗兵装备有了很大改善,西洋火器众多,比湘军还要好。火器对着竹子,算是降维打击。太平军、捻军也有火器,但比较低劣且补给困难。

    装备精良,但八旗有一个弱点,就是格斗能力太差。东三省、蒙古的马队,骑射功夫了得,短兵相接就未必了。

    例如,八里桥之战,马队一度冲到联军阵前,也只是放箭射击,类似当年成吉思汗的放风筝战术。但是,当印度骑兵这些英法仆从军杀来时,八旗兵表现就很差了,他们很快就退走,没能破坏联军步兵方阵。

    近身格斗,太平军、捻军都比较强,尤其是太平军。要知道,当年李秀成东征江浙,与淮军、楚军、英法联军作战,太平军火器不如对手,但敢于搏斗,还斩杀多位英法联军将领。

    从对外作战成绩角度看,太平军显然比八旗要强。僧格林沁、胜保两大军团兵败八里桥,且联军伤亡微乎其微;李秀成东征,英法胆战心惊,若非内外勾结,李秀成也没有失败那么快。

    捻军、太平军的优势是近身格斗、耐力强,八旗优势是装备、补给。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赖文光、任化邦、张宗禹、李允、牛宏升、宋景诗这些猛人深知这点。如此,捻军、太平军采取盘旋打圈战术,在山东、河南、苏北各地转战,以骡子耐力拖垮八旗马匹。

    高楼寨之战时,僧格林沁分三路追击,太平军、捻军也是三路迎战。此时,八旗骑兵早已疲惫不堪,中路常星阿马队,东路成保马队率先溃败。

    太平军、捻军打垮中路、东路后,合围僧格林沁,并挖掘长壕堵住清军出路。僧格林沁虽血战突围,但身受重伤,被张皮绠在麦田中处死。

    太平军、捻军采取盘点打圈战术,加上格斗能力强,名将众多,也让湘军、淮军损失惨重。但是,太平军、捻军没有固定基地,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河防加堡垒战术面前,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最终失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4-04-2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ha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