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写作者必然也是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因为学习写作的需要,我从去年开始重新拾起了书本。我给自己订立的读书小目标非常卑微——不是一年读上百本书,而是只要今年比去年读得多,明年比今年读得多,年年都有进步就足矣。
2020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已经读完了39本书。这个数字比起读书博主的阅读量来显得微不足道,但却已经超过我去年读书量的两倍还多。对于自己的进步,我很满意。
一个人抱着目的去读书,就如同带着问题去做阅读理解,常常可以读出从前体悟不到的深意。“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人诚不欺我。
以下是我今年所读的书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几本书。其中有的书我并不喜欢,但书没有好坏之分,凡是能引发读者正面思考或者警醒的书都可算作好书,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书都是好书。
1. 李继宏译注版《傲慢与偏见》:原来书还可以这么读!
![](https://img.haomeiwen.com/i8844991/a6e912875f0b8c4d.jpeg)
《傲慢与偏见》应该无人不晓吧?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从《书虫》版到英文原版,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令我百读不厌。李继宏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译者之一,我最喜欢的译者历时3年翻译的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怎么可以不买单呢?
为什么要读李继宏翻译的书呢?易中天曾这样解释:“不仅因为译笔,更因为导读和注释。它们带来的意外惊喜和收获,是其他译本无法替代的。”正是李继宏老师详实的译注让我对《傲慢与偏见》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也更加喜爱这本书了。
比如简·奥斯汀在书中其实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侧面刻画人物,但不了解18世纪末英国社会民生的读者是不可能留意到这些细节的,也就无法体会到作者写作手法的高明。通过李继宏老师的注解,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盘黄瓜沙拉就将妹妹莉迪亚的虚伪和自私暴露无遗;几棵橡树就足以彰显达西先生显赫的家庭背景;一件衬裙就暗示了伊丽莎白家境普通,着装土气……
李银河评价李继宏的翻译是"研究式"的。李老师像做学问一样去研究作者和作品,再将自己探究的成果以详细注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引导着读者去把书读懂、读透,令我不由感叹:原来书还可以这样读啊!但转念一想,书不就应该这样读吗?
2. 《蔡澜寻味世界》、《鱼翅与花椒》和《有风吹过厨房》:"吃",也可以写出不同风格
我嘴馋,对一切写"吃"的书都感兴趣。今年一共读了三位作家写的有关"吃"的书:蔡澜的《寻味》系列,扶霞的《鱼翅与花椒》,以及食家饭的《有风吹过厨房》。同样写"吃",三位作家写出了不一样的风格。
蔡澜的文笔是三位作家中最简单直白的一个,不屑于任何叙事技巧,像写日记一样把“吃”写给读者看,这也恰恰成了他的写作风格,以至于他笔下的“吃”,即便是奢侈的珍馐美馔,也像是在简单粗暴地刺激着读者的味蕾。
![](https://img.haomeiwen.com/i8844991/df746ae78ea5a5e9.jpeg)
食家饭的文字舒缓、细腻,把“吃”的色与香描绘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透露出江浙人对吃的讲究,以及一个文人在吃上的小矫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8844991/1d9f102a4a28770d.jpeg)
扶霞将吃写成了一部纪实文学,她的文字也是我在这三位作家之中最喜欢的:平实不乏文学性,朴素又含真感情。从她的描写中,我能够深切体会到她对"吃"是发自肺腑的、不分贵贱地热爱。
![](https://img.haomeiwen.com/i8844991/5f331ae7cf94db7a.jpeg)
忘记是谁说过,作家的人生经验决定了他的写作风格,读过这三位作家关于“吃”的文字后,我深以为然。蔡澜家境优渥,吃穿住行都讲究“最好”,他的文字更像一种炫耀,隐隐透着得意之色;食家饭出身上海小康之家,因而他写出的吃食,哪怕是一味盐水花生,都掩盖不住精致,是小资生活的体现;扶霞作为一位外国人,却愿意挽起裤角,深入中国百姓生活,毫无英国小姐的娇气,所以她的文字才显得如此亲切、接地气。由此看来,写作者不必刻意寻找写作风格,认真生活,认真写字,写着写着,就写出了风格。
3. 《叶思芬说金瓶梅》:文学经典好在哪儿?
![](https://img.haomeiwen.com/i8844991/5179dabe107a77d6.jpeg)
《金瓶梅》的盛名早有耳闻,但一直都没有勇气去读,因为我怕我道行不够,读了半天只看了个热闹,读不出半点儿好来。所幸我喜欢读名著解读类的书籍,可以通过名家名师的眼睛去了解经典何以称之为“经典”。
叶思芬毕业于台湾大学,获中国艺术史硕士学位,常年讲授《红楼梦》、《金瓶梅》等课程,《叶思芬说金瓶梅》即脱胎于她《世道人心话金瓶》的讲座。
一般读者如我,可能以为《金瓶梅》是“淫秽读物”,一本“淫秽读物”能好在哪里?叶思芬老师告诉读者,《金瓶梅》实际上是一本世情书,作者通过描写西门庆一家的日常生活、吃穿住行和柴米油盐,展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风貌,是“研究明朝中晚期的第一手资料”。
《金瓶梅》的经典不仅体现在它的研究价值上,还体现在它的文学造诣上。以人物塑造为例,书中没有“玛丽苏”式的女主,也没有十恶不赦的恶人,有的只是些活生生、有血有肉、可恨可怜,如你我一样有着贪嗔娇痴的普通人。因此,叶思芬老师说《金瓶梅》写尽了“世道与人心”,并建议读者怀着怜悯之心去看待书中的人物,因为对他们慈悲其实就是对自己慈悲。
读经典的意义在于知其为何好,好在哪里,然后才能学以致用,向经典致敬。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读懂经典,所以我们需要别人把书揉碎了再讲给我们听。正如叶思芬老师在书所说,“有时候我们不知道一篇文字好在哪里,经人指点,再回味一下,找出关键的动词,这才恍然大悟。”
4. 《美国众神》:当你的才华支撑不了你的野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8844991/4ae138c1f614eb41.jpg)
《美国众神》是英国作家尼尔·盖曼的代表作,曾荣获2002年的星云奖和雨果奖。尼尔·盖曼本人被誉为新一代幻想文学的代表,号称欧美文坛近十年来崛起的最耀眼的明星。
我是被故事的设定所吸引的:来自欧洲各国的旧神与美国本土新崛起的汽车、飞机、高速公路等新神之间在美国发生的一场权力斗争。可惜的是,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心底只冒出四个字:没有看懂。
柏邦妮评价这本书是“向一个野心发起的努力”,作者在自述中也承认自己“胆大妄为”,试图通过美国神话传说、宗教,探讨美国精神,探讨美国何以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种精神。这是一个多么宏大的命题啊!我想可能正是因为尼尔·盖曼的野心太过庞大,想探讨的问题太多,想要传达的信息太杂,才会导致他说了很多,结果什么也没有说清楚,草草收尾。
这不禁让我想起写作老师的提醒:要写自己熟悉的、擅长的领域。一个作者是无法掌控自身经验以外的题材的,写作大师也不例外。如果作者非要试图探讨一个自己都不能说清的主题,那么结果只能是令读者也感到云山雾绕。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好,它能获得评审和媒体的肯定就足以说明它是一本好书。我的看不懂可能来自于文化差异,来自于我不习惯公路小说的叙事和主人公絮絮叨叨的心理活动,以及我的浅薄。
5. 《离婚女人安小雅》:共鸣,是一个很玄的东西
![](https://img.haomeiwen.com/i8844991/e25ed6c5f20c9594.jpeg)
这是我今年看的第38本书——赵永武的短篇小说集,出版于2009年。我对赵永武不了解,只是无意中看到这本书。书的简介是这样介绍赵永武的小说的,“写一般小说家不敢写不愿写之日常,于大时代的小故事中时有精辟见解。”我却不甚喜欢这本书,因为大部分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教我喜欢不起来。
作者讲述的是看似普通人的故事。之所以说“看似”,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方式并不普通,特别是《离婚女人安小雅》中的安小雅和《失火的伊甸园》中的安琴,她们的行为都令我感到匪夷所思,更谈不上同情她们的遭遇了。
作者笔下的人物好像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关注自己的内心,因此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是通过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完成的,读得多了,难免觉得乏味。另外,某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所传递出的价值观也是我不能认同的,因而更难沉浸到故事中去。简而言之,赵永武虽然是在写普通人的日常之事,但对于我来说似乎缺了点儿烟火气,少了些普遍性,很难引起我的共情。没有共情,自然不能产生共鸣。
如此看来,"共鸣"这件事很玄幻,它和写作者的写作水平无关,完全取决于读者的心境和经历是否恰好和作者的文字合拍。某些读者觉得无感的作品,也可能引起其他读者的共鸣。写作者不可能让人人满意,因此大可不必刻意追求共鸣感;而读者也不必为了无法欣赏某个大作家的作品自责。
以上就是我2020年读书的心得体会。今年秋天的时候,我终于鼓起勇气开始了写作,试图通过读书和写字找到内心的平静。
读的书越多,越知自己浅薄;写的文越多,越对文字心怀敬畏。如果非要给2021年立一个小目标,我希望明年此时我依然能够心态平和地读书、写字。读更多的书,写更多的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