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名专业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写作”于我而言,是一个很职业、很专业、很严谨的词汇,是作家工作的专用名词。
我通常称自己伏案疾书或敲击键盘的行为是“写点东西”,戏谑自己是“文字爱好者”。这一“爱好”从识字开始直到现在。
01
尚未入学的稚童年岁,父亲因养家糊口的需要,有几年时间在外地打工。
每当夜幕降临,总是母亲躺在农村的土炕上,给一左一右的两个儿子,也就是我和弟弟,讲各种离奇古怪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早已模糊不清,现在仔细想来,还是一些神鬼志怪、地主老财、封建恶霸等故事居多。
可在那个尚不懂事的幼小年纪,有足够精彩的故事情节就够了。有点现在流行的听书音频的雏形。
从小听故事长大的我,进入小学后自己学习了字词,对书籍的热爱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没有多少书可看,接触最多的是上学期间的语文课本、《红蕾》(我还清楚的记得这本小学生杂志的名字)等,就连作文选、小人书这些书籍都需要跟别人借,更别说一些杂志、图书。
但事情就是这样,越是来之不易的东西越懂得珍惜。
从别人手里借来的书籍,为了在有限的借阅时间里完成阅读,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吃饭、睡觉、如厕也手不释卷,有的好书还争取时间多看几遍,这丝毫没有夸张的成分。
时常惹得父、母亲担忧的说:这孩子,可别以后成了书呆子。
能不能成书呆子还不知道,可至少孩子写的作文让他们感受到了光彩。
那是小学三年级的一篇作文练习,我也是根据一篇作文进行地仿写,但作文里面的人和事,讲得是父亲和父亲的厂子,所以既有可读性强的故事情节,又有真实可信的人物和地点。
这篇小学三年级娃娃写的作文,被老师在班里当作范文好一阵宣读,后来又在整个小学宣读。我们那时的小学就在村里,一共就4个年级,1个年级1个班。
这是我第一次通过“写点东西”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喜悦。
对,就是喜悦,没有自豪、骄傲、荣耀等等这些词所表达得意思,单纯的喜悦,为一个自己热爱的事情而喜悦。
再后来,读的书也越来越来杂,越来越厚。
02
到了初中,有一段时间痴迷武侠书籍,被里面的盖世武功、奇遇造化和巧妙构思所深深吸引,特别是金庸先生的书籍尤为喜爱。
这也让我开始尝试仿写武侠书了,写完一段给前后左右的同学看看,让他们给点建议。
反应都还不错,催着继续写,毕竟那时的穷学生想向家里要钱买这些大人眼里的“不务正业的书”是不太现实的。
可有一次上课开小差,我还在写这些“不务正业”的文字,被任课老师发现了,换来了一顿纸张撕扯和无情嘲讽:“想当作家呀?等你能毕了业再说吧。”
然后就是班主任的郑重警告:学生,就是学习为重,再不好好学习,要请家长了。
武侠梦的征程还未出初中,就这么偃旗息鼓了。
上了高中后,高一的学业还相对轻松,尚未闻到高考的硝烟味道。
记得好像是关于长江三峡的一篇文章吧,要求中心思想、结构层次等要素齐全的进行缩写。
我缩写的这篇文章,又遭到了还不认识我的语文老师的点名表扬,评语一大堆,还说通过这篇文章就知道我一定是一名班里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
我嘿嘿一笑未做声,心想:我好像也就语文是拿得出手的吧,老师。
高二开始学业就加重了,既要应付高中毕业会考,还要准备复习高考,大家都在为挤高考的独木桥而努力奋斗着。
而我这文艺小青年,也不得不融入这压抑、惨烈的过桥队伍。
只能偶尔写点小文调剂心情,甚至还投了报刊上的征文稿,居然也有通过初选的回复,但后来因为应付接踵而至的会考和高考给耽搁了。
还记得那篇小文题目是《不认输的我》。
还有一次好像是文言文《将相和》扩写,我直接发挥出了写小说的潜质,课上和自习课时间不够用,凌晨4点跑到教室,用完了两个作文本,最后被同学当武侠书在看。
高三的生活,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往事不堪回首,就不提了。
我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一直不知道那一年是在学习中睡着,还是在睡梦中学着,总之,我高考落榜了。
就连“写点东西”的爱好,也是被高考这个残忍的暴君给镇压了,一年未曾写过什么东西,除了反复练习的高考模拟作文。
03
参军入伍后,我这“写点东西”的爱好,算是派上了用场。
新兵连时,宣传栏黑板报的小文撰写、电影《刘胡兰》的观后感、代表新兵授衔发言、读书看报的心得体会等等,都给部队领导留下深刻印象:这名新兵不错,文采很好。
新兵连结束下连后,主要的就是专业训练和复习文化课,我要再对军校发起一次冲击。
留给自己的学习时间也就一年左右,还要正常的训练、执勤,只能抽空学。
部队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读书看报、警示教育等要写心得体会。
但大多数人都会是摘抄一点原文章里的内容,再摘抄一点别的内容拼凑一下上交,只要能按时完成就行,干部也不会像学校老师那样,逐本批改、订正。
而我每次都把这样的机会当成一次考试,也算是为考军校的作文练笔,认真思考,而后草稿,最后誊写。
二十年兵当下来,光各类笔记本就有很多,很厚,只是因为部队保密等原因,退役后都未曾带回留存。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圆梦军校。
军校里的课程很多,作息时间也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空余时间不多,包括周末都会安排一些事情,还都是团体活动,尤其是入校的第一年。
在军校的第一个寒假开学后,一个我从未曾想到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
我在寒假期间完成的作业——一篇关于三农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居然被学校评比为全校寒假作业展评一等奖,唯一的一等奖。
奖品很简单,一个软皮笔记本,这个九十年代的笔记本至今我仍保留着,一份纪念,一份回忆。
网图侵删有了这次露脸后,学员队里的板报内容、队干部讲话稿、各种活动代表发言等等,都落到了我的头上。
那时,军校的生活是艰苦的,既要学习文化课又要开展军事课,体能训练更是早晚必备,还有熄灯后的岗哨勤务,就连每天的打扫卫生都是在跑动中完成的,几乎每天都是处于紧绷和疲惫状态,因此学员们每天最渴望的就是睡觉。
而给我安排的这些文字材料任务,只能利用晚上熄灯后的时间完成。
听着战友们鼾声如雷,我也是真心发困,但出于对文字的热爱,我却从不应付,每次写稿都是写了又写,改了又改,斟酌了再斟酌,一定要把表达最清晰的文字和描述最贴近实际的语言呈现出来,哪怕是熬到深夜。
我也从来没有因为写东西而有过任何不耐,相反,每一次码文嚼字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享受,特别是我写的材料从别人的嘴里读出,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妙音符。
最经典的一次是写检讨书。
某一学期,我们学员队跟地方共建单位搞文艺联欢晚会,我和几个同学被赋予在后台进行剧务保障工作。
到了一个相声演出环节,话筒支架在演员上台前突然倒了,这时演员已经在幕后准备上场了。
我们几个负责保障的人一看:哦,等演员上场自己扶起来就行。
两个相声演员一看:哦,倒了,等剧务扶起来我们再上吧。
就这样在双方自以为是的等待中,尴尬的度过了十几秒,最后还是我看没人管,赶紧上前扶起来,并趁机瞄了一眼正坐在台下的队干部:脸阴沉的犹如暴风雨前奏。
当时我的心里就咯噔一下,基本算是摊上事了。
果不其然,事后,队干部把我一顿猛批,还要求我针对这件事在学员队军人大会上做检查。
这么多人保障为什么只让我来做检查呢?理由是:我是台上保障人员当中唯一的党员。
好吧,那就党员冲在前吧。
我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检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行为挖掘到思想,由现象剖析到本质,把自己批了个体无完肤,让人感觉罪无可赦。
最后听得台上的领导有点坐不住,台下的同学们感动的想哭。
会后一位同学跟我说:“真是长见识了,第一次碰到能把检查写的如此慷慨激昂的,把听检查的人都激动的要命。”
这样的评价更加坚定了我以笔为刀、笔耕不辍的信念。现在想想,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
军校就这样在紧张、忙碌以及偶尔来点小插曲的时光中度过,我们转眼被分配到部队。
部队的日常工作中,需要写的材料、报告、总结等更多了。
各项训练的教案、一年两次的(半)年度工作总结、专项工作总结、安全形势分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交流发言等贯穿着每年的工作中。
到机关工作后,每年还要在各级军报上,发表至少两三篇关于岗位工作的通讯报道。
我所从事的工作,是一个与文字工作性质不太搭边的岗位,反倒是与数字工作打交道是常态,但就是因为我写的工作总结中了领导印象,又成为了业务部门的“笔杆子”,原本不属于我的材料拟制工作,又幸运的降临到我身上。
在别人看来是痛苦,是折磨的材料拟制工作,在我这里却是一种快乐。
我喜欢将充满灵性的文字,不断的排列组合成自己满意、别人欣赏的一篇篇文章。
这种快乐有时真不是语言可以描述的,它不是功利性的,需要真挚的情感投入其中,灌注在每个文字里面。
我的军旅生涯,在年近不惑的时候划上了句号,退出了现役。
04
回到地方后,时间上比在部队宽裕太多了,部队毕竟是一个执行军事任务的团体,大量的时间要用于训练、演习、拉练、考核、战备等,有时任务太多连每年的休假都保证不了。
到了地方后,除了工作时间,会有大量的业余时间,可以从事很多之前在部队想从事,却从事不了的事情,比如说拿出专门的时间,静心书写、排列自己喜欢的文字。
转业选择了自主择业安置的方式,可以让我的下半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照顾父母和家庭,补偿行伍这么多年来对亲人的亏欠,同时去做自己想做和喜欢做的事情。
转业后不久,我应聘到了地方的企业里面工作,自己的码文特长很快又显露出来。
公司业务部门的规划拟制、集团总裁来分公司检查的讲话稿、部门工作总结与汇报等,可还都是一些事务性的文字工作,这好像与我心中一直以来想从事的文字工作还是有所不同。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接触到了简书这个平台,一个门槛不高,却能自由发挥的平台。
从2019年元旦注册开始,断断续续的在上面写一些东西,还参加了一次《年味》的征文活动。
直到现在,虽然我仍对里面的很多规则不甚了解,不十分确切的知道简书钻与简书贝的区别,也不十分确切的知道能用来干什么,这都不重要。
但求能自由的写出自己的心情,写出自己的感悟,写出自己的生活态度,我就会一直在简书待下去。
遇到好文,就真心的点个赞,友好的留个言,真诚待人,用心写文。
我最初喜欢简书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它的名字——简书。去繁从简,由心而书,就这样简简单单,用心写文,挺好。
今年,我也参与了简书的日更活动,不在于字数多与少,也不在乎意境美不美,就是为了每天给自己一个自律的提醒,督促自己每天坚持写点东西。
我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在撰写中,目前已达十万字,第一卷计划几十万字,期望完结时能有更大的突破吧。
不是为了什么名和利,仅仅是为了完成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一个文学梦想。
希望将来某一天,也能心安理得的使用“写作”一词,被称为“作家”时而不致内心惶恐。
网图侵删内心热爱的事情,值得我们终生坚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