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对于思考的反思——思考’思考中’的“思考”——分析思考

对于思考的反思——思考’思考中’的“思考”——分析思考

作者: 书书福福悦读 | 来源:发表于2023-02-26 16:28 被阅读0次

    思考“思考过程中”的’思考’(思考’思考中’的“我”)

    用思考来分析思考,通过对“思考过程”的分析来探究思考的规律、方法、条件及发生机制,作用机制或运行机制,以此实现对“思考”的充分理解——有利于加强、巩固和深化思考,进而能充分利用思考,提高思考的品质和效率。

    —————比较有趣的一点,我们在思考“思考过程中”的’思考’时,这整个过程本身就是思考,或者说运用思考的过程就是思考具体化的过程;

    其次,如果把思考比作“实践”,那么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探究思考的对象(这里思考的对象就是思考本身)———即对思维规律的“认识”(或思考方法、技巧、规则等的“认识”),或者说是为了获得关于思维(或思考)的知识,而这种“认识”(或知识)又能指导“实践”——即指导思考,而下一次的思考又能验证这种“认识”,并发展出新的“认识”,新的“认识”又能丰富“认识”并完善下一次指导……整个过程持续不断的循环,“认识”和“实践”不断的发展、丰富、完善,即思考的能力再不断的增强。

    —————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在运用思考,运用思考的过程又能进一步加深对思考的理解(获得对思考潜在意义的理解),使头脑中的思考更加稳定和清晰,那么运用思考来分析思考的过程肯定能获得对“思考”最深刻的理解。

    (思考本身就是分析,或者说分析本身就是思考,用思考来分析思考本质就是用思考来思考’思考’本身,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思考、分析、思维、认识、理解等都理解为一种东西,即大脑的运行机制或处理方法,我们暂且把这一系列的行为称为“信息加工”。

    换言之,思考“思考中”的’思考’,或用思考来分析’思考’,不过是想把这种“信息加工“给具体化出来——即用知识反映出来,便于我们理解思考,加强巩固深化思考,用思考来指导思考,提高思考的效率,品质)

    因为思考是一种抽象化的存在,为了便于分析思考,我们从时间和对象的角度分析思考。

    第一,思考需要有对象,也即思考必须要有载体;如果没有对象就构不成思考,例如:我们分析思考,或,思考“思考中”的’我’,本身就是以“思考”为对象,但是“思考中”的’思考’一样也需要有对象,即思考需要有载体,没有载体就不存在思考。

    运用思考的过程就是思考具体化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就是思考具体化的过程)。我们以解决问题为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那么我们分析思考就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思考具有步骤,有先后顺序;或者说,思考是按照程序进行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在思考中加入时间,将思考分为过去和现在。那么,分析思考就是以过去的思考作为对象,或者说分析过去思考的整个发生过程来实现对思考的思考。这个过程通过回忆(或反思)来完成,回忆(或反思)过去整个思考发生的过程,然后将整个过去思考的过程给分解,找出其中的规律,从而实现对思考的深刻理解。

    比方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解决问题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是已经过去了的。我们将解决问题这件事情作为对象来分析思考的运行机制,探究其中的规律。也即通过对历史的回忆,来复盘(回顾—反思—探究—提升)找到其中的核心运行机制、规则或方法。

    如果不划清思考,将思考具体分类,就很难分析思考,或者很容易混淆思考,造成思维的混乱。因为,分析思考本身就是用思考来思考思考本身,换言之,我们在分析思考的同时,或者说分析思考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在思考——你正在运用思考来分析’思考’。是不是很绕?不止很绕,而且很容易陷入死循环,这种混淆会造成思考的混乱,结果就是在死循环中耗死。

    (将思考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在细化思考,将抽象的思考给具体化)

    这里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用思考来分析思考,我们是以过去的思考作为对象来进行分析的,而分析的过程却是正在发生的,也可以说分析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而这个思考是正在进行的,是属于现在的。

    因此,我们分析思考其实是用现在的思考去分析过去的思考,以实现对“思考”的认识与理解,探究其中的规律,帮助我们提升思考的品质、效率。

    从知识的角度分析,我们把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即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联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简言之,陈述性知识是个体能直接陈述出来的知识。

    比方,书本,文字,纪录片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简言之,是个体需要其他事物刺激后才能提取出来的知识,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比方,技能,习惯,方法,技艺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简言之,是个体关于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是方法,技巧。

    通常,程序性知识代表一种技能,一系列操作步骤,自动化的发生,它就是一种实践或行动;陈述性知识就是认识,书面的语言文字,能被表达出来的东西。

    首先,在我们并未学习关于“思考”方面的知识之前,我们把思考当作一种实践,一种技能,是一系列操作步骤。我们用思考分析“思考”,就为了获取关于“思考”这项技能的陈述性知识,以此获得对“思考”的理解。

    换言之,分析思考的过程,就是将程序性知识转化成陈述性知识 (或者说将关于“思考”的程序性知识转换成关于“思考”的陈述性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将技能转换成书面的知识,以实现对“思考”这项技能的充分理解,进而帮助提升技能。

    或者说,通过将技能转化为可表达的知识,然后用知识来指导、完善、发展实践——技能,而下一次实践又能验证、完善、丰富知识,而被验证、丰富、完善后的知识又可以回过来帮助实践,那么“思考”这项能力就在认识与实践中不断地升级,不断的被强化,巩固。

    总而言之,通过对思考的分析,我们将程序性知识(指技能、实践)转换成陈述性知识(指认识、能表达出来的知识),以实现对知识的充分理解,然后又将陈述性知识转换成程序性知识——即实践。在’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过程中会建立一种连贯性和精确性,进而实现优化、提高、升级技能。

    (这个过程中程序性知识能验证陈述性知识,并获得新的陈述性知识,而新的陈述性知识在下一次转换中又能发展、完善程序性知识——即指导实践)

    整个过程,简单看,就是将程序性知识转换成陈述性知识,又将陈述性知识转换成程序性知识,以实现对知识的充分理解。

    程序性知识代表实践,陈述性知识代表认识,实践中形成认识,认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中又验证、发展、丰富认识,而经过验证、丰富、完善的认识又能更进一步指导实践……这个过程往复不断的循环,思考也在不断的精进,升级,强化着。

    因此,通过思考来分析“思考”,不过是为了充分理解思考,进而帮助自己更好的运用思考,强化、巩固思考这项能力,以此提高思考的品质,效率。

    从神经学上说,这种“程序性⇋陈述性”的来回转换有利于建立神经之间联接的连贯性和精确性,强化这种神经联接,以此实现思考的自动化,那么思考这项技能就会得到增强,提高,思考也会更加高效,灵活,敏捷,深刻……

    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思考”方面的知识,那么用思考来分析“思考”,其实就是将关于“思考”的陈述性知识(认识)转化成关于“思考”的程序性知识(实践或技能)——整体看就是认识指导实践,通过理论来指导思考这一行为。

    而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我们本身就是在实践,或者说在思考,即本身就是在运行程序性知识。那么在转换的同时,我们也在用程序性知识验证着陈述性知识。

    因此,从整体而言,用思考来分析思考的过程(或者说思考思考过程中的思考时),就是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相互转换,来回验证,不断完善,相互发展的过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被精细化,获得了某种意义,不断地实现理解,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思考的能力也不断地强化、增强、巩固。——这即用思考来思考关于思考的思考的意义———提升思考的品质。

    (如果说思考是一项技能,那么分析思考——或思考思考中的思考,就是使用思考这项技能来获取关于’思考’这项技能的知识。

    知识是技能的产物,是技能活动的结果,把它作为内化技能(即指思考)的产物时,是思维加工的结果,表现为主观形态的知识。)

    思考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理解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意义的目的是建立一种联接,联接即代表一种联系。那么,思考思考中的思考,或分析思考的目的无非是建立或巩固、强化、深化思考的这种联接,使思考更容易、便捷、灵活。

    简言之,思考的本质就是完善思考,完善的思考就不存在不理解,理解的思考就是被完善的思考,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思考“思考过程中”的’思考’,或者说分析思考,用思考来分析’思考’,对于“思考”的思考……本质都是思考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考之,这是思考的反思。

    我们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来看,思考需要有对象,这个对象即思考的内容,而思考就是形式,形式包含一切内容。

    那么分析思考(或思考“思考中”的’思考’),不过是为了获取、理解这种形式,方便于对内容的获取。可以说,形式就是大脑思维的基本规律,它导致思维的发生。

    换言之,形式是最底层的内容,它构成了内容的基础———即表现为外在的形式,一切内容的学习都建立在这种形式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把“形式”理解成方法——关于获取内容的方法。

    虽然我们是在分析思考,但我们却是正在使用“这种”方法,而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将整个动态化的方法过程转化为静态化的知识,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进而更好地监控、调节、操作、优化这个动态化的过程。

    如果我们从过程和结果的角度分析,思考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而思考“思考过程中”的’思考’,或分析思考,则是为了获得一种结果,这种结果恰恰是关于思考的结果,或关于过程的结果。

    这里非常有趣的一点:通过思考这个过程,或者分析思考的这个过程,我们得到了关于“思考这个过程”的结果,或者关于过程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反过来构成了整个过程。而我们又时刻身处于这个过程中,对于结果和过程之间的关系确实很难真正的分清,无法区别或完全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因此,常常出现思维的混乱——比方此时此刻。

    (其实这一点非常好的证明,比方说,我此时此刻正在书写的文字就是思考的结果,这些结果又构成了我头脑中的思考过程———读文章的过程就是将结果转换成过程,即文字⇋思考。如果没有思考就不会产生结果,也不会有现在看到的文章。

    概言之,语言文字都代表着知识,而知识是思考的结果,或者说知识是思考的载体,将抽象化的动态思考,变成具体化的静态知识。

    比方说,“思维”这个概念即代表大脑中正在发生的过程,或某种状态)

    分析到目前为止,我们基本上大致能理解思考,但依然是比较抽象,笼统,模糊的理解。

    这其中的缘由主要是因为大脑的思考规律所致。

    以上所有的分析过程,或思考过程,其实都是以某个角度展开:时间,对象,知识,技能与知识,形式与内容,过程与结果。

    我们只是建立了一个上位规则,或水平连接,通过这个上位规则实现了对思考的理解,可这种理解不过是更高一层次的抽象概括。它起到的是一个宏观性或整体性的理解。

    在某一方面,这种理解确实能起到强化、巩固、增强思考的能力,但这只是在宏观,整体性方面,还未深化到微观的具体、局部和细节上。

    换言之,思考的细节未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强化,我们需要的是更进一步建立思考的连贯性和精确性,以获得最大程度提升思考的品质。

    但从另外一方面,这种上位规则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展开对思考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深化对思考的思考或理解。

    因为,第一这种上位规则的建立把发散的思维聚集到一起,起到一种归纳、封装、聚集的作用,避免了思考的混乱,如:缺乏方向性,系统性,目标性……它赋予了一种连接或意义。

    其次,这种上位规则的建立有利于更进一步的具体化的分析与理解———即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具体化的思考或理解的过程更容易展开,因为上位规则下的思考或分析将变成下位学习,这种下位思考或学习的效果会更容易,更简单。

    比方说,在已经归纳的思维中直接寻找各种逻辑联系,然后总结概括,提炼思想精华……

    因此,这种上位规则的建立,或者说宏观性的概括解释,本身就遵循思考的规律,不过是顺着思考的规律自然而然产生。

    所以,整体性的理解,更高层次的抽象概括本身就是为具体化的分析和理解做准备,否则具体化的分析和思考很难产生。

    (回到此时此刻的大脑思考,从整体上回看整个思考的过程,试着探寻思考的规律。

    1.思考的方向是如何展开的?

    从开始思考到写出这么多文字为止,我们大致可知,思考的方向有3种:向上、向下和横向(即纵向的上下思维和横向的水平思维)

    2.思考的方向有无先后顺序?

    思考的方向首先从横向开始,即思考先向水平发散,然后再向上和向下展开。即总体遵循着先发散后总结的规律———位于一组思想的上一层次的思想是对这一组思想的总结概括,而这一组思想是对上一层次思想的解释和支持。

    3.从“思考的方向”和“上位规则的建立”能反映出什么规律?

    思维有归纳和演绎两种规律。归纳是思维的底层规律,演绎是归纳的发展。上位规则的建立其实起到归纳的作用,在宏观上赋予了意义,聚焦了思维,避免思维的游移。而在下一步具体的分析或理解上,思考或学习将变成下位,这种下位更容易展开,可以说这种下位的思考或学习就是演绎。

    另外一点,思考的意义建构是根据具体情境来进行具体建构,并没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之分,在一种情境下可能是自上而下,到另一种情境就可能是自下而上。

    那么再从第1个问题看待下面2个问题,我们可以确认的是,思考先横向再纵向,横向是纵向的基础,横向代表的是一种归纳,纵向代表着一种演绎,而演绎又是从归纳中发展出来的。

    演绎代表着一种发散,归纳代表一种聚集,演绎的发散会变成下一级的归纳,归纳的聚集会变成上一级的演绎,而这个演绎的底层又是归纳,因此我们是归纳是演绎的基础)

    既然已经分析到这一步,思考的大致规律已经探初步认识,那么思考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或者说思考的运行机制是怎么样的呢?

    通过对思考的基本规律认识,思考总是先发散,后总结。更加具体地讲,思考这一行为,首先会罗列出所有相关信息——发散,然后再找出各个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进行总结概括得出结论——总结。

    现在我们需要跳开文字,从整体上总结我们表达这一过程代表着什么?显然,这么长篇大论当然是一种发散,是我们思考的发散,分析的发散,对于思考的思考的发散。

    那么我们现在需要总结这些长篇大论的内容?这些长篇大论到底算什么?

    当然算作知识,是关于思考的知识,这写出的所有内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是关于思考的知识。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思考的运行机制,或思考的方法。

    知识是思考的结果,也是思考的加工材料,当知识作为思考的加工材料参与到思考的过程时,知识就会不断地被加工成新知识,这时头脑中的主观形态的知识就成为思考的一部分。

    (形式变成内容,内容也可以变成形式;过程可以变成结果,结果也可变成过程)

    思考是始于已知的东西,思考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

    那么知识是什么?

    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特征及联系探索的结果。事实上它是一种经验系统。

    换言之,语言文字不过是一种工具,而知识是一种经验——是人在实践中所获得的——代表着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知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回到它所作用的客观事物,它才能实现自身的意义——即回归客观事物。

    比方说,我们这里探讨和分析的东西都是关于“思考”的知识,这些知识不过是一种经验,是关于“思考”的经验,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思考就是这时所指的客观事物,而知识是对它的反映。(知识是人类经验、思想、智慧赖以存在的形式)

    换言之,思考是切实存在的,它是本质的东西。而知识只是一个形式,是在实践中(指思考这一行为)产生,关于本质的经验。只有应用于实践中——指思考,知识才会回到它所指向的本质中。

    (可以理解为,思考是切切实实存在的东西,而知识是一个符号,指向于整个思考,但这个符号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如果脱离于思考就失去意义,只有在思考中,它才会产生意义,它也才会回到它所指向的本质上面)

    (那么再回到思考,对思考的思考,思考“思考中”的’思考’,分析思考,或用思考来分析思考……

    我们基本算是得出思维的运行机制。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成功将隐性的思考规律,思考的运行机制给显性化。

    原本在我们大脑中的思考是潜在的,隐性的。我们一直知道它的存在,并且知道它一直在运行,但是我们无法将它表达出来,或者说,明明知道它的存在,意识到它的存在,可就是无法形容出来。

    因此,在这之前,我们对“思考”的理解,只停留潜在意义的理解,是一种比较笼统、模糊的理解,眼前好像总是蒙着一张纸,想看清,可永远都透着一张纸,无论怎么理解,都是潜在方面。

    现在,我们戳破了纸,让隐性的存在变成显性的存在,打破了之前的无法形容,我们对“思考”的理解不再是潜在的,模糊的,而是透彻的,清晰的。

    显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思考的品质得到提升,思考的能力被加强、巩固、深化。———思考的更加清晰、透彻、稳固、迅速、敏捷、灵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于思考的反思——思考’思考中’的“思考”——分析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rc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