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视

作者: 月曦花宸 | 来源:发表于2022-09-27 00:00 被阅读0次

人的面孔是靠长年累月塑造成型的,而在面孔上会慢慢显示出灵魂。——S.A阿列克谢耶维奇

现实是由什么构成的?当然是由具体的人、物和事。而更多的时候,其实还有“标签”。比如美洲大陆上那个900多万平方公里,三亿多人口的庞大国家,我们用“美国”这个标签就概括了。在新闻报道中,甚至还会用更小的标签来代表它,比如“华盛顿认为”“白宫的观点”等等。这样做当然更简单,更清晰,但代价是丢掉了真实世界的喧哗和复杂。

好人、坏人、骗子、土豪、外地人,这类标签充斥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既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危险。《精进》的作者采铜说,八岁的儿子曾经给他上过一课。

有一天我带他去南京玩,经过一片闹市时,我指着眼前一幢高楼说:“儿子啊,你看这幢楼高不高啊?它叫紫峰大厦。”他并没有回应,而是伸出了一根手指,朝着这幢大厦指指点点,片刻后,他的回头大声对我说:“86层!爸爸,有86层!”我猜他数出的层数未必准确,可为什么我没有想过去数有几层呢?我只是知道了这幢楼的名字,便以这一点知识而自足,却没想过用自己的眼睛去好好观察它,为什么?

跟着这个八岁孩子的朝夕相处,让我感到新鲜和惶恐。新鲜是因为当我跟随着他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去观察时,这个世界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向我敞开了。我发现某种程度上是我脑中纷纷攘攘的知识,限制了我的思考,限制了我的观察。若是回到一种无知的状态,直接面对现实的种种,是不是才是智慧的真正开始呢?而令我惶恐的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我儿子那喜爱发现的头脑会不会重蹈我们成年人的覆辙,最终变成一个概念和概念的容器呢?

——采铜:《精进2》

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大多数时候,我们真的就是一个“概念和观念的容器”。所以才有了据说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下的那句话:“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这也是迫不得已,信息太多,我们只有大量忽视事物的过程,细节和感受,用标签来思考,才能保持内心的安顿,才不会被沉重的知识负担压垮。这对矛盾好像很难化解。

但是有一类书籍主要是一些人物的日记、自传、回忆录,它们偏偏就能在标签的铜墙铁壁上打一个小孔。大量令人惊喜的细节会透过孔眼,像阳光一样照射进来。我称之为“窥视之书”。

读这类书的方法是:不看此人怎样讲述自己,只看他作为一个感受搜集器,怎样记录,沉淀,筛选和输出他经历的那些有趣的场景和细节。

相关文章

  • 窥视

    到处都贴着禁止男女同学谈恋爱的标语,老师每周都能选几个同学到办公室谈谈正常交往的问题。就连每周一的校园例会,校长...

  • 窥视

    我是行走黑夜中的孤狼, 在黑暗中默默的注视着你。 我的存在你不曾发现, 我在等待着 与寂寞为伍 当我想拥有你时 我...

  • 窥视

    窥视 山清水秀 有一群人 戏水的无忧儿童 欢快舞动的少年画家 恬静摆弄美味的青年音乐人 还有一个坐在石头上 进行“...

  • 窥视

    你有没有感受过,身边有一双眼睛总是在盯着你,看着你在做什么。你的隐私被一览无余,你的生活被不断侵扰。你觉得逃离不开...

  • 窥视

    闭着眼睛地时候我开始听他们聒噪的声音 睁眼我就和他们对视 他们是不是一整夜不睡觉盯着我 啧 我吓出了一声冷汗 夹杂...

  • 窥视

    世间太多秘密,我愿掀起看去,看纷扰的世界如何… 看晨起尘落…星辰…大海…

  • 窥视

    窥视朋友圈“高大上”的人,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原来人家的生活是这样的。 想不明白发自拍视频的人,现在觉得人家就是...

  • 窥视

    林在城西开了家洗车店。 因为处在中心地段。租金自然不菲,所以林没敢花重金去请高技术的有经验人员。店里只...

  • 窥视

    暴风雪困乱着的森林 竟有点自然的规整 城市中弥漫的灯火 却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那灯火之上 是谁在窥视 孤独者的狂欢 ...

  • 窥视

    我轻瞥了你一眼 花便开了 只是你走的太快 它落在了你的身后 连同我小心翼翼的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窥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vt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