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面孔是靠长年累月塑造成型的,而在面孔上会慢慢显示出灵魂。——S.A阿列克谢耶维奇
现实是由什么构成的?当然是由具体的人、物和事。而更多的时候,其实还有“标签”。比如美洲大陆上那个900多万平方公里,三亿多人口的庞大国家,我们用“美国”这个标签就概括了。在新闻报道中,甚至还会用更小的标签来代表它,比如“华盛顿认为”“白宫的观点”等等。这样做当然更简单,更清晰,但代价是丢掉了真实世界的喧哗和复杂。
好人、坏人、骗子、土豪、外地人,这类标签充斥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既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危险。《精进》的作者采铜说,八岁的儿子曾经给他上过一课。
有一天我带他去南京玩,经过一片闹市时,我指着眼前一幢高楼说:“儿子啊,你看这幢楼高不高啊?它叫紫峰大厦。”他并没有回应,而是伸出了一根手指,朝着这幢大厦指指点点,片刻后,他的回头大声对我说:“86层!爸爸,有86层!”我猜他数出的层数未必准确,可为什么我没有想过去数有几层呢?我只是知道了这幢楼的名字,便以这一点知识而自足,却没想过用自己的眼睛去好好观察它,为什么?
跟着这个八岁孩子的朝夕相处,让我感到新鲜和惶恐。新鲜是因为当我跟随着他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去观察时,这个世界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向我敞开了。我发现某种程度上是我脑中纷纷攘攘的知识,限制了我的思考,限制了我的观察。若是回到一种无知的状态,直接面对现实的种种,是不是才是智慧的真正开始呢?而令我惶恐的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我儿子那喜爱发现的头脑会不会重蹈我们成年人的覆辙,最终变成一个概念和概念的容器呢?
——采铜:《精进2》
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大多数时候,我们真的就是一个“概念和观念的容器”。所以才有了据说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下的那句话:“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这也是迫不得已,信息太多,我们只有大量忽视事物的过程,细节和感受,用标签来思考,才能保持内心的安顿,才不会被沉重的知识负担压垮。这对矛盾好像很难化解。
但是有一类书籍主要是一些人物的日记、自传、回忆录,它们偏偏就能在标签的铜墙铁壁上打一个小孔。大量令人惊喜的细节会透过孔眼,像阳光一样照射进来。我称之为“窥视之书”。
读这类书的方法是:不看此人怎样讲述自己,只看他作为一个感受搜集器,怎样记录,沉淀,筛选和输出他经历的那些有趣的场景和细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