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为股市里面的专家,首先必须是一个杂家。那所谓杂家就是什么都要懂一点,天文、地理、军事、文学等等。
股市里经常说这个什么是题材股,其实题材股也是分级的:大题材、中题材和小题材。
大题材都是以月为单位的题材龙头,将有翻倍的涨幅,那怕是参与最次的跟风也能赚到钱。像前些年的什么壳资源和创投都是属于这种。
中题材通常是以周为单位,龙头的上涨幅度在50%左右,大多会有反抽等间歇式炒作。比如2018年炒作的那几波天然气行情。
小题材通常几天就结束了,一般为突发的消息刺激。其极限上涨幅度也就二三十个点,而且经常隔日一个冲高就结束了,只有扛把子能赚点小肉,其余的跟风股大概率都会吃面,所以只要成功参与到一个大级别的题材中去,就只剩下要数钱了。
那怎么样发现这些天生大级别的题材呢?
第一类就是政策类,比如2013年的上海自贸区,2014年十倍股层出不穷的一带一路,2015年十倍股妖娆的互联网金融,2016年风起云涌的买壳卖壳股权转让,2017年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千年雄安新区,2018年放开重组的壳资源,2019年的科创板。
总之,政策方面的力度越大,题材的想象空间也就越大。
第二类科技稀缺类。越新颖越稀缺,想象空间越大。比如锂电池,科技兴国的芯片,未来的通信主流五G等。再比如第二世界的虚拟现实,稀缺资源石墨烯等等。
第三类天生牛股基因类。比如过去几年逢年必炒的高送转和填权。每年都炒,你说你炒不炒?虽然上述几类都属于大题材,但要注意大题材在几种情况下也可能变成小题材,比如炒冷饭和主线衍生出来的题材分支。
在炒作了无数轮后,牛股辈出的大题材也会沦落为小题材,就像从一个当红女神变成黄脸大妈,比如现在突然受到消息刺激启动,如雄安新区、二胎、国改、一带一路,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为他们的高度是可以预判的,也就是说冷饭炒多了就焦了。
一般来说呢,持续时间长的题材需要利好消息的频繁刺激,容量要足够大,可以不断发掘延伸,像锂电池题材炒完这个炒那个。
总之如果熟练的话,一个题材是否能演变成主线,从它出生的量级大小一看便清楚了。如果看不清楚就需要上面这些标准来帮你判断。其实选好题材也就意味着选好股票了,要选题材中的龙头参与,没来得及上车的还可以参与龙老二龙老三。所以选对题材可以躺赚,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