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到这样一句话:
人不可怕,因为看的见;心才可怕,因为猜不透。
明明是一部“儿童”片,整个过程却让人毛骨悚然。
至于为什么,且往下看——
《溺水》
因为于本片来说,重要的不是凶手是谁,而是表现过程中人们流露出的本能私欲,更何况是人性之初的孩子。
通过他们的互相猜忌和指责,抽丝剥茧,层层推进,让人有种前所未有的参与感。
其中,它扑朔迷离的案情,更是致敬黑泽明的《罗生门》。
作为一部由中戏出品的学生毕业作品,剧本完整,题材不落俗套,节奏和氛围也把握的不错。
88人给出了7.7分,算是一个还不错的成绩。
在这儿,小编要着重说的是,本片绝对满足“细节控”。
因为看完你会发现,全片没有一个废镜头,几秒钟的一闪而过,可能就隐藏着重要线索。
故事发生在炎热的暑假。
三个调皮的学生趁着值班的李师傅打盹,便偷偷溜进“禁止入内”的学校后院。
不是干什么坏事,只是为了踢球。
然而,在踢的过程中,一个用力过猛,球便飞出了墙外。
三个孩子经过一番互相推诿,决定杜轶凡去捡球。
可到了他才发现,球落入水中。
于是,他蹲在河边,用树枝试着拨动球往岸边的方向来。
看着这样的场景,一种不祥的感觉扑面而来... ...
前方大跌眼镜的一幕出现了。
被白布蒙住,溺亡的不是杜轶凡,而是穿着条纹衫的黄浚良。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他不是事后和柯宏锐分别回家了吗?
随后,案件进行调查阶段,人物主要涉及:李师傅,柯宏锐,杜轶凡,及死去的黄浚良。
影片出现三个不同视角,每一次询问得到的答案都让案件更加扑朔迷离,疑点也只多不少。
李师傅:
他先后看到柯宏锐,杜轶凡从后院匆忙跑出,中间间隔一段时间。
因为年事已高,所以他没法追上孩子,只能作罢。
后来,也是他在河边发现的死者。
柯宏锐:
他和黄浚良去找杜轶凡,结果,河中的球还在,人却没了,只留下他脱在河边的衣服和鞋子。
两人呼喊,却没收到回应,便慌了神,也意识到他出事了。
而为了撇清关系,他们决定各自回家。
可是,跑着跑着,黄浚良竟然不见了。
事态紧急,柯宏锐顾不了那么多,便独自回家了。
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实话与谎言夹杂,真真假假让人分不清楚。
两个学生的内心都认定对方是凶手,他们为自己努力辩驳。
比如,柯宏锐说谎了,其实他看到黄浚良跑回河边,并在身后一直跟着他。
他认为柯宏锐一直是黄浚良的小跟班,两人表面上很要好。
但实际上,“弱者”总会对“强者”心生不满,他想摆脱控制,证明自己。
两人的态度,相同的地方有很多。
都认为对方是自私的,然后加以揣测,摆脱自己的嫌疑。
实际上,当时每个人心中都各怀心事,都想拿到从小男孩A手里抢来的那个足球。
然而,故事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小编还没交代,那就是班主任。
影片可以说,讲述了她从发现到迟疑,到不敢相信,再到最后确定且绝望崩溃的心路历程。
而所谓的实锤则是,她对于李师傅证词的反应。
除了这三个孩子,李师傅还看到一个人。
在去上厕所的时候,他看到楼道里一个男孩飞驰而过,但离得远,脸没看清。
可以说,影片将人性展现得还是很好的。
孩子们性格中的猜忌和报复心逐渐暴露,将人性的弱点放大最大,戏剧张力十足,也讽刺着贪婪的成人世界。
至于事实的真相,影片没有交代,案件仍在继续调查,但通过孩子欲言又止的神情,和一个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仿佛在暗示着什么... ...
小编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渗人的话——
孩子的世界简单空明,又深不可测。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暗处,都盘着一条自己也无法察觉的毒蛇。
有人心中的毒蛇永远地睡着了;而有些人心中的毒蛇突然惊醒了,吐着鲜红的芯子,击中了那些或许自己都不想伤害的人。
但不管是真心还是坏心,日久会见人心。
时间会是最好的证明,能揭穿谎言,更能看清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