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85/365
偶然刷到叶伟民先生的公众号,点开一看都是有关如何写作、提升写作能力的文章。他的文笔和内容都很喜欢,果断关注。
我看的他的第一篇文章是《坚持也可以很轻松,5步建立自生长的写作训练系统》。如何长期坚持写作是很多初学写作者的难点。
因为写着写着,无内容可写是一个难点;写着写着看不到成长容易让人沮丧;坚持一段时间没有任何效益也让人怀疑坚持的意义。所以要坚持长期写作,还真是不容易。如果你的内心对写作的期望没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知,写作这条路还真走不了多远。
看到写作是个零门槛的职业,有多少人一拥而入,可又有多少人走了几步就放弃了?
成功的路并不拥挤,因为放弃的人太多。
叶先生的这篇文章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总结出建立自生长的写作系统,可以为写作加持,让写作之路走得更稳当,更持久,也更有效。
读来很是受益,在此把这个系统再复盘一下,加深印象,也可以模仿学习,建立自己的自生长写作系统。
第一步 随手记:要学写,先学记
这是每个写作老师都要强调的一点。写作,需要素材,而积累素材,就是随时随地要做的事。
生活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宝库,也是写作素材的重要的源头。
很多作家都深谙此道,成了各式各样的笔记狂魔。
莫里哀、果戈里、巴金等等,许多大作家都是随身携带笔记,随时随地记录素材。
无论何时何地,一个好想法,一个有趣的场景,一句动人的话或一段精彩的阅读摘要,都记下来。你会发现,如果不动笔,我们得糟蹋多少生活的馈赠。
我对生活素材虽有记录,但还远远不够,以后要更加留心,随时记录身边的素材。
第二步 15分钟日记:时间花哪儿了
要想写作,有提高,有成就,需要养成随时随地写作的习惯,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可好多人都感觉自己没有时间来写作,觉得写作就需要大段大段的时间才能够去写。那些碎片化的世界宁可用来说都有说的视频,也不愿意用在写作上。
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如何更有效的安排我们的时间,并知道我们的时间究竟花费在哪儿了,作者提倡写15分钟日记。
这个日记就是流水账一样的,简单记录自己的时间账本,目的就是明确自己的时间花费在哪了,以便自己更好的、更合理的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
写时间日记,这也是许多大作家乐意做的事。
柳比歇夫就喜欢用纸和笔做时间开销记录,以此来精确的感知时间。大作家李敖,也有这样的日记本专门记录事件,只记事件本身就不记感想感受。
用15分钟记录时间日记,它不仅可以记录原装生活,还能暴露效率陷阱——一天干了多少事,分别用了多长时间。
那些空白时段,基本是用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或被手机摄了魂,这是时间管理上需要优化的地方。
第三步:个人数据库:闻见知行
这个提法很新鲜,我把作者的原话搬过来。
作者从老祖宗的智慧里找到了方法。荀子主张“闻见知行”,学习必经的四个阶段。于是,他用它来做个人数据库的日常处理流程。
1、闻:即听来,包括阅读、交谈、听课、看纪录片等,是最基础的信息来源。
2、见:即看到,与闻一起构成学习的起点。然而,百闻不如一见。我认为“见”在除了被动看见外,还应有两层主观延伸:一是目睹、体验;再是探寻、验证。
3、知:即认知。很多人觉得,只要把重要信息记住了,就是知道了。不,那还只是停留在“闻见”阶段。
费曼学习法这两年挺火,其精髓在“以教致知”:如果你把知识点嚼烂吃透,再用自己的话教会小白,那才算真正的“知”。小白不懂或把自己绕进去了,回炉再学,再教,直至对方能听懂。
4、行:即实践。行是前面知识整理工序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最高阶段,不仅是对知识的验证,也指人的实践、修行、创新等。
最后,在“行”的过程中,又产生“闻、见”,开启新的循环。
而且作者还附上了自己践行的范例,我也一并搬了过来。希望作者能原谅我的不问自取。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35610/6f675b935bfe3a8b.jpg)
第四步 每日微练笔:高频输出,化零为整
叶先生有个坚持了很多年的晨间习惯——发一段短文案,也就百来字。一是给大脑热热身,再是敦促输入。他称之为“微练笔”。所谓“微”,就是以足够小的目标来修炼某种习惯,小步快跑,最终积小变为大变。
叶先生说微练笔还有很多好处,高频动笔,化零为整,定期归纳组合,文章就有了,有点纳博科夫“卡片写作法”的意思。
这种微练笔我是在浮墨笔记练的。只不过我没有做精致的修改,也没有公开发表得到大家反馈。
每个写作培训老师都会强调公开写作,能得到反馈,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都更利用写作者成长。
第五步 每周一答:问题驱动,倒逼成文
养成练笔的习惯,如果没有灵感写文,可以到问答平台去回答问题。你问我答就容易的多。
每周到问答平台找一个你擅长领域的问题,就会发现,那些关注和阅读数双高的问题,就是好选题。
回答过程又是一轮“闻见知行”。回答后,将答案二次加工,改头改尾,加上标题,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