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前一阵子,由一道小学数学题有感而发的博文有了好些反响。许多人给出了不同的评论,就连邓飞本人也给出了回应(其实邓飞老师的气度挺让我尊敬的,被骂得这么狠实在是……)。看了之后,有一些东西足够让我再好好思考。
还是回到那个问题,我们的教育,究竟是要干什么?一方面,受教育的权利是现代社会中一项基本权利,我们的通识教育必须要惠及每个人,让他们学到全面、直接、有用且具有启发性的知识;而另一方面,教育之后的选拔也是重要的一环,我们必须选拔“有能力的”人才,且是“合适的”人才,去往高等学府接受更加专业的训练。
所谓的“淘汰SB”这一句话,仔细追究其实不太合适。有个网友在评论里说得很有道理,做不出来数学题,也并不代表别人是SB(虽然我觉得做不出来那道数学题到处抱怨确实水平有限,题难怨社会的态度也很不科学),可能在别的方面是很优秀的。也有的网友表示,这么小就开始淘汰,似乎也说不过去——在小学乃至初中教育里,用出题的粗暴方式不加区别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很容易让那些起步较慢的孩子失去信心。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惠及全民的综合教育,在适时的时候推行因材施教的分科教育加选拔,应该是最科学的方式。
怎么才能做到综合教育分科选拔?这又是一锅大粥,许多人都没搅明白。我也不是教育界的专家,人微言轻。去年(2013年)在英国一家社区中学(Community School)当Mentor的故事,或许可以拿出来分享一下。
我所就读的伦敦政经(LSE)有一个学校支持的公益项目,一般在伦敦当地的各家中学里面进行,征招一些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去给中学小孩子当Tutor(家教)或者Mentor(辅导员)。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应征了Mentor,没想到通过了面试,分派到一所叫Northumberland Park Community School的中学,为6个7年级的(相当于初一)的孩子担任Mentor,每周与他们交流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心得和困难,辅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式。
这所学校坐落在北伦敦,毗邻英超托特纳姆热刺队的主场。孩子们都来自附近的穆斯林、加勒比社区,也有一些白人和亚裔孩子。我的六个学生都刚升上中学,有两个孩子是牙买加后裔,两个越南裔小孩,一个纯正英国人,还有一个祖上是阿尔及利亚的穆斯林(想必他们挑选我作为Mentor也是考虑到我的“国际背景”吧)。
老师给我看了一下每个人的成绩单(可惜我没能要到电子版……)。成绩单上记录了他们的分科成绩,都以数字+ABCDE的方式表示,数字表示年级,ABCDE表示成绩/水平高低,比如数学7A就是7年级A水平,英语6B就是6年级B水平。虽然每个人都是7年级,但他们各科上课都是分开的,如果数学等级高就去高层次的课堂上课。那个来自越南的小女孩儿,平时非常害羞不肯讲话,但数学已经到了9C,老师甚至觉得她还有提高的空间。
跟在成绩后面的还有许多项指标,例如教师评定,目标(学期结束时应该达到哪个年级哪个水平),作业完成度,上课参与度等等,是一张非常综合的评价,相比起天朝只认数字高低的成绩单,确实丰富多了。
英国的教育体系,也从中学开始就异于其它非英联邦国家,体系复杂,但确实是围绕着综合基础教育和分科选拔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只拿公立学校来讲,从踏入中学起,孩子们就要开始努力在自己擅长的科目上拿到更高的层级,同时又不能让任何一科掉队。一般11年级的时候就会参加GCSE考试(也就是会考),给出一个各科的综合评定,从而为自己以后的方向定调——是念专科,还是念一般大学预科(Foundation School,一般会偏向某个特定专业),还是继续修炼两年参加A-Level考试,攻坚名牌大学?此时GCSE考试的各科目等级就会非常重要,不同层级的学校会对单科有要求(比如想去牛津数学系,数学物理等必然要A)。
与世界上所有中学生一样,他们会抱怨老师难搞,会抱怨作业太难,会面临家长的期许,也会想到高一级的教室里面去。擅长数学和科学的英国男孩Shawn路过他的数学教室,骄傲地说“这是魔法发生的地方!你们都应该到这里来!”,我能从别的小伙伴的眼神里读出羡慕。
7年级的孩子们面临的,除了学业压力,还有为自己未来定调。什么是大学?该不该上大学?自己擅长做什么?他们的老师和长辈,从这时候就开始鼓励他们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我作为Mentor也会帮助他们一下。一个叫Karshelle的黑人小女孩很健谈,也非常喜欢写作,想成为小说家。我告诉她,不如现在就开始努力,开始锻炼自己的写作功底,在英语课上和课后多跟老师交流,或许也可以给他看你写的东西。另一个叫Ergys的小男孩,平时大大咧咧的,他总为数学烦恼——他想成为工程师,可他的数学成绩有些堪忧。“最重要的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跟他说,“不要总觉得作业难做,它会让你变得强大起来。”
我也慢慢明白,支撑他们梦想的,除了家人和老师,还有这所学校。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自英国的中下层移民阶级,他们的家庭能够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中产以上的家庭,大多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入私立的Grammar School(文法学校,一类中学)或者College(另一类中学),再牛逼的就是进入昂贵的Eton或者Harrow之流,接受真正的精英教育和全方位的培养。而Northumberland Park Community School只是一所社区中学而已,但这所社区中学的规模和设施,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比北京哪怕最好的土豪中学也不落下风。
还记得第一天造访学校,孩子们领着我在硕大的校园里参观:各个科目都有自己的Department和分科教室,阅览室,Art、Music、Drama或者家政烹饪都有自己的设施完备的教学区,更别提化学物理实验室和电脑房了。游泳池、健身房、标准足球场……在看了这些之后我几乎有些惊呆了。这就是资源啊,足够支持完善的综合基础教育和分科选拔体系的教育资源,如此直接。
有了这些资源和制度安排,真正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可以不用扭着弯子做奇怪的奥数,而真正地坐在高年级教室接受提前教育,并在GCSE考试里拿下A+评分;即使是专精艺术或者音乐,也可以在不用荒废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在设施齐全的画室展示自己的才华。即使孩子天生热爱足球无法放弃,隔壁就是托特纳姆热刺队的青少年营,放学之后看孩子们踢球的不仅有父母,还有球探……
我们常常将素质教育挂在嘴边,但小孩子们却总是牺牲在千篇一律的应试题目之下。诚然,我们的选拔方式太过原始粗放。我们总想着改革考试制度,想着将这个那个踢出高考,想着变花样掐尖子,可是这样会不会忽略了对于学校的投入?毕竟,我们接受教育的地方,是学校,不是考场。
基础教育是一项需要精耕细作的事业,从基本思路到制度设计再到基础投入都必须要有完整的逻辑。我们的教室资源还是太少了,从设施到师资,都无法像英国一样支持有才华的孩子在中学就开始“深造”。我们的培养方式太过单一,“特长”往往沦为投机取巧的捷径,而不能让学生们光明正大在学校里发挥。思路上,我们纠结在选拔淘汰和普适之间,一方面害怕负担,一方面又猛加负担。
这个任务实在有点远——而我可能没办法左右了。
在Northumberland的时候,我常常回忆起我的初中年代,热爱写作的我却不得不在不擅长的数学上耗费大量的时光。我很羡慕Karshelle,欣慰她在提起写作和戏剧课时闪亮的目光。我告诉她,她也许可以去剑桥,那是我也曾经想去的地方。学期结束的时候,Karshelle对我说,她把她写的东西给老师看了,而且她非常有自信学期结束后能再升一级。
尽管诚实地说,她来自加勒比移民的家庭和她的肤色可能才是她今后最大的障碍,但我很欣慰的是,至少,Community School做到了能做的几乎全部。
【呼,这篇好长,感谢阅读,关于英国基础教育有误的地方欢迎指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