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靠山,山倒。
靠人,人老。
仗恃,势终尽。
只要有一种仗恃着某种力量的的〝靠〞在心中生起,这就成了〝偏倚〞,于内气中,生命狀态…不得正。所谓的〝背景〞在这种语境里,就是负向性的指称。
但,在以上这种语境以外,若也使用到〝背景〞两个字时,可千万别将〝背景〞给定式化,而老将〝背景〞往负向性的内涵作连结。孰不知,这也是〝偏倚〞的某种体现。
天行健,君子以自疆而不息。君子从〝天行健〞中体会出那股精神后,以这股精神作为〝背景〞来提振自己!行有馀力,甚至还能扩及到…与己有缘的一切生命时,如此,这种提振的举措,便会如实地体现在〝以自疆而不息〞的作为上。像这样的人,就可以被称为作君子(乃至是圣人、真人)。
这种君子(圣人、真人、至人),是由奉元而得来的生命境界,而不是靠着仗恃而来的。
君子的背景,与,小人的背景,虽然同样都是用〝背景〞二字,但字里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若能于中得明鉴,将来,无论怎样的背景,都考不倒这等明白人。
扶山,山立。
挺人,人健。
奉元,亨利贞。
★
太理想,其所呈现的是…太理想…的相状。
但这相状,要从所见与能见当中作两分抒。
由所见来见,还要能溯源,鉴:能见之见,是否已得能见之正?
能见正之能见,见太理想,乃因该理想不现实,故加〝太〞字。
非正见之能见,见太理想,实因该见不符现实,方加〝太〞字。
由相状,来反推实质,因匹配的实质作相应定论,可不再有惑。
★
〝这会不会太理想了,个人可以做到没有私欲,但一个组织能做到没有私欲吗?〞
这提问,提得好赞!之所以赞,因为能引动得出支持这赞的回应出来…具备奉元属性的回应。
试答:
组织一型: 由没有私欲的个人所集结出来的组识,这种组识怎会有私欲?这不是理想,而是合理之想。
组织二型: 由没有私欲的绝大多数个人所集结出来的组识,是的,这种组识里的少数人会有私欲,但少数个人的私欲在这种组织里,无法作怪!这也不是理想,亦是合理之想。
组织三型: 由能转化众人私欲的的君子(圣人、真人、至人)所领导的组识,是的,这种组识里的大多数人都有私欲,但由于这等君子的存在,使得众人的私欲在这种组织里,会被转化!这也不是理想,同样也是合理之想。
★
真理,何曾分化过?
能被分化的,还是真理吗?
无非是个人自心中的惑,以为真理被分化了。
〝感觉〞…
对这个〝感觉〞的鉴明,决定了是否奉元。
柏拉图这人的本身,等同于绝对理性吗?
还是,他只是说过一个叫做〝绝对理性〞的观点?
对不清楚的,用心去理清,不光对事物,同样也对〝自己是如何在看待事物的模式〞作理清,毕竟,足以障目的那一叶不先除,一切所见,都有叶脉的遮掩,而非那事物的原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