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事业并非教育,而是学习,教育只是溢出来的东西

我的事业并非教育,而是学习,教育只是溢出来的东西

作者: 基本书院 | 来源:发表于2019-03-12 10:47 被阅读0次

    文/林格

    某一种意义上说,教育并非我的事业,学习才是我终生追求的长青基业。

    我人生最大的志向就是学习,教育则是通过学习以及自我觉醒之后流淌出来的那点东西,是学习的副产品而已。

                                                                                                                                                                                                                               ——林格小语

    一、人如果不学习,很快就会被上天淘汰,这是天道

    《易经》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句话讲的是易经的第一卦和第二卦:乾卦和坤卦。

    可以说,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它揭示了某一种天道。天道,是不可违逆的,是定律。

    尤其 “自强不息”,揭示的天道大概是:自然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刚强劲健,乃因为它是运动的、变化的,上午我们看到的这棵树,到了下午其实已经是另外一棵树了。

    相应于此,君子也应该顺应这种天道,时时刻刻通过学习,适应天地万物的运动和变化,主动积极,不断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宿命,人要是一天不学习,就可能会被上天淘汰。

    二、士志于道,有志于学,其他的一切都是顺带的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这是孔子讲的,意思是:有志之士,既然有心追求道,而又以自己的财富不如他人为耻,那就不必与之谈论什么道了?

    这句话,常常被人认为是有志之士的“自命清高”,是“书呆子气”,大谬也。

    有志之士,是有自己追求、有使命感的人。而人一生最大的志向应当是——学习,也就是圣贤教导的“有志于学”。

    有志于学的人,他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与天地对话,据理而行,在历史中找自己的位置,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想的是百年以后自己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什么。

    他并不是蔑视衣食财富,只是他不攀比于别人罢了。

    德行就像容器,容器不够大,即使财富来了,也装不下,所以,君子总是把顺应天道、修养德行作为第一要务,而财富是把事情做好以后顺带的东西,此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使命感作为人生的动力,只能靠和人攀比财富作为动力。有人将这种人称之为“乞丐心态”,乞丐不会和比尔盖茨、李嘉诚攀比,他只跟旁边那个乞丐攀比,先排除一大堆自己比不了的或者没有资格比的,选择一个攀比对象,使劲比,天天和自己叫劲,你说可怜不可怜?

    我自己的体会,由于身处尘世,天天会接触不同的人,常常有那么一些人,在我面前唠叨,怎样挣多少亿,人家王健林、马云怎样怎样发达,遇见这样的人,其实我心里也会很不舒服,只是我不会去流露出来,心里在想的是,这个人精神上得是多么穷困啊。

    让我真正开心的事情是,与良师益友在一起,哪怕喝一碗茶,静静地坐一会儿,或者深入到教育一线去,与真正热爱教育、有志于道的老师和校长一起,共同探求教育的真与美。

    人的内心的富足与高贵,取决于是否敬畏自己的天命所在,是否愿意为某一种足够伟大的使命与担当付出一生的努力。

    人的境界,取决于——尽可能离神圣近一些,离世俗远一些。

    三、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如何学习,这一条是最厉害的:“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还原其语境,这句话是孔子评价其学生子路的。意思是说,子路听到什么好的道理,就立即、马上去实践,如果还没来得及实践,唯恐又听到一条新的道理。

    这里讲的是学习的本质。爱学习,不在于贪多,而是惜少,学到了一条,就把它实践出来,直至弄透之,学到手,真正成为自己的本事,在这一条没有做到时,绝不学习下一条新的东西。

    学,宜少,宜透,绝不可贪多。学了很多,成为“知道分子”,都知道,但一条也没有化在自己的血液里、骨骼里,其实这是根本没有用的,不如不学,你“知道”的再多,也不可能超过“度娘”。

    学习,不要急于学习新东西,更不要去批判性学习。我有一个体会,学习之道,首先得信,信服谁就跟谁学,如果不信就不必学,就另去找你信服的人去学;其次是不要浅尝辄止,一句话,沉潜反复,切己体察,再放在具体事上研习,宁缺勿滥,宁偏勿全,宁平勿俗,下足笨功夫。

    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慢功夫、笨功夫。以前我还讲:“越是聪明的人越需要下笨功夫”,“抓住一个问题十年不放”。同理也。

    与此相关的,就是名动九洲的“知行合一”四个字,这是“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的升级版。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先生针对之前的大儒朱熹的“先知后行”而提出的,具有革命性。

    两者有重要的区别:

    “知行合一”的“知”,可以理解为:良知、本心、道心。而“先知后行”的“知”则可以理解为:知识、认知、学问。

    同样,“知行合一”的“行”可以理解为:实践本能的能力和面对规律的克制力;“先知后行”的“行”可以理解为:实践知识的水平和践行落实知识的爆发力。后者的“行”有一句现代语句可以反应出来,即“实践出真知”。

    两个“知”和两个“行”不可混淆。

    “知行合一”,可以进一步转换为教育上的话语系统:天人合一,因此,人要自觉遵循天道,守住良知,争取站到道心层面上去认识自己、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从而实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我的理解可能比较肤浅:“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两者不分先后,但在实践上,不行不知,所以“行”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要把“知行合一”这句圣人之言活出来,首先是“有守有为”,先守住人人皆具的良知良能,守住规律,守住经验,守住中国传统文化,其次做到“言行一致”,说到的要努力去做到,保持对自己的真诚、安心,不断修正自己,最后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吾性光明”乃至“不假外求”,实现真正的自由度。这里确实存在一个梯进的过程。

    按照此道,“人人皆可为圣人”,王阳明先生认为,可从两个方面去着力:

    一、圣人不分大小。比如圣人是金子,尧舜禹一千斤,我是500克,但同样是纯金,也不是破铜烂铁。不必去比谁级别高、钱多,要比就比成色,不比斤两。王健林是首富,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但我能做一名全中国最好的教师,成色也不比他差。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我们身上的金子不断提纯、提炼出来,最后也就成了圣人了。

    二、圣人是模仿出来的。我们今天遇到的事情,大概圣人也都遇到过。我读经典,会常常去比照思考,遇到一件事情、一个问题、一个麻烦、一个小人,我马上想像,如果圣人也同样的际遇,会怎么判断、怎么想、怎么做,很快就会有答案,时间长了,即可精进为上了。模仿圣人,其实自己就成了圣人,王阳明先生的这个点拔,很有教益。

    四、教育,是人通过学习,实现内心成长之后溢出来的那点东西

    我常常讲,教育是用我们的生命活出来的。

    对于我来说,我人生最大的志向和乐趣就是学习,教育只是通过学习以及自我觉醒之后流淌出来的那点甚至不值一提的东西,是学习的副产品。

    而对于教育者而言,应当让教育进入到生命的核心里面去,人的生命也会因此充满激情和无穷的创造力。

    倘若我们并没有将教育安置在生命其中,教育是死的,是一个令人讨厌的生计,是没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活出来的,尤其是把圣贤之人的话一字一句的活出来,从而对人产生潜在的影响。

    用生命去影响生命,是一个怎样的境界?

    教育,只有做到这个层面,才能说是真正的教育。

    至少包含以下三层要旨:

    1、你站在那里,就是教育

    最具价值的教育,并非传授知识和道理,更非控制和管理人的言行举止,而是把经典化解在自己的血液里,在事上磨,切己体察,把经典活出来,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光的人,你站在远处,像一盏灯,让学生循着那种光走去,不需要教,他自己知道到哪里去、怎么去。

    用生命做教育,是引领,是唤醒,是生命之间的回应,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感应,这时候,你站在那里,坐在那里,什么都不需要做,你自己就是教育。

    2、教育就是尽人之性

    教育之道,就是人性之道。教育的过程,就是敬畏、发现、探索人性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一个高贵的“性命”,“性”即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命”则是人类几千年来各种信息凝结在你身上的使命,率性,领命,方可把教育做到根部去。

    尽人之性,然后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扩充、放大人性的良知,就是教育的全部内容。

    3、教育就是不断发现自己、超拔自己

    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其着力点都在于教育者如何发现和超拔自己。所谓“发现”,就是向内看,不假外求,去发现看不见但客观存在的真我,尤其是不断确认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从而触摸到自己的良知和道心。而所谓“超拔”,就是褪皮,就是不断更新自己,每天有所精进,让自己的内心不断成长,站到一个更高的空间里。

    教育者的生命,应当是生命的内在能量外化并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而显现得更加绚丽多彩、超拔卓越。惟有生命能够感动生命、召唤生命、激扬生命,推动生命的终极意义得到实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事业并非教育,而是学习,教育只是溢出来的东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lg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