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微信,大多是转发得多,完全的转,倒不至于以讹传讹,即算有事,也与自己无关,反正产权不在我,出了问题,不会追责。这是电子书复制的方便,如若让他手抄一篇,则转发的必少,谁无聊到抄一大通别人的言论。
历史虽也有摘抄的典故,但须有一段“大史公曰”之类的言论,否则,难有人看。
孔子作《春秋》,尽管描述了事实,也颇有自己的见解,所谓“微言大义”,关键是阐明大义,事件只是“微言”;春秋笔法,褒善贬恶,以正视听,这是《春秋》的作用,让“乱臣贼子”不容于世,“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六,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后世史笔,大体可以“考古今之兴衰,察今世之得失”,是可以以史为鉴。以经解史,以史证经,大可以做到经世致用。古代经史之学,是为读书人明事理,察人事的重要手段,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以致用。
现代历史观又有变化,不强调“学以致用”,而更在乎实事求是,注重历史真实,寻求历史规律。有西方历史观:大历史观,地域人种论,基因进化论,技术流,实验派……这与自然科学的兴起有莫大关系,注重实证。不搞玄学,没有了天人感应和天授王权的天命论,取而代之的是技术革命论;同时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有世界的历史应放在一起一同考察。范围扩大了,而门类专业又扩增了,地域、人种、科技等等,综合了一切,由于体量甚大,领域众多,一时还很难建立大一统理论,如同物理界试图寻找宇宙的终极理论、统一的公式一样,历史学家也试图找到人类世界的终极规律,提供普世的真理理论。
自然科学有一句问:上帝掷不掷骰子?同样,对于历史,到底问一句:历史有必然之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