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下的阿姨经营了一家早餐店,每天早上8点,我都会去店里买一份豆浆。她每次都是这样问我:“还要来一个鸡蛋不?”看了《钱从哪里来》,我给阿姨支了招。第二天,她就这样问顾客:“豆浆要大杯还是小的?鸡蛋来一个还是两个?”一星期下来,阿姨的早餐店多挣了300多元。活学活用,真是用知识挣钱啊!
1
《钱从哪里来》这本书以营销为核心,书中包含大量作者在工作学习中经过实践案例,全书分为11个章节。在章节设置上呈现多元化立体分析模式,保证了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需要的章节,在多个章节中总能找到符合自己的口味。
作者是王立新,曾经给王健林做过策划,为中央电台包装形象,在中国移动当了八年顾问。书中用“钱”来引串,辩证法无处不在,场景化新颖独特,问题悬疑式解读,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接下来,将跟大家分享的是年轻人如何营销自己,分别为确定人生重点、打造核心竞争力、处理好三种关系。
2
诗人萨提亚有一首小诗,叫做《我的目标》。它描述了大多数人对目标的期待:
我想要爱你,而不抓住你感激你,而不评判你;参与你,而不侵犯你邀请你,而不要求你;离开你,而无歉疚批评你,而不责备你并且,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如果我也能从你那得到相同的那么,我们的相会就是真诚的并且,彼此润泽
但是现实世界却是残酷的,你的目标可能就是一种憧憬。让自己充分接触世界,认识社会:知道世界有多大,穷人有多穷,富人有多富,钱是怎么来的,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快乐是什么,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知道现实就能预见未来,能预见未来就知道当下人生重点是什么。就会挖掘自己的天赋,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看自己的兴趣点能否和企业的需求、客户的需求、社会的需求相匹配。比如当下的互联网+,60岁老太太可以通过互联网买煎饼果子;90后女生做自媒体月入过万。
3、
小时候,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上了大学,又有一句类似的话:“开车外语计算机,毕业工作来找你。”听了这么多道理,为什么临近毕业的你,却面临着失业呢?
立新老师认为:从手段能力上讲,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其实这世界不只有”开车外语计算机”,也不只有word和ppt。因为你的能力在过去是稀缺的,但过了三五年,有很多人模仿、追赶,不具备长期的竞争力,不可持续。
所以正确做法就是: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这时候拼的是“能力组合”。同样是程序员,你还懂运营;同样会写作,你还会玩社群;同样做广告策划,你还研究过商业史。这些能力的组合,让你的思路更广,打法更多。
就像水一样,放在杯子,就随杯子的形状,装在盆子里,就是盆的形状;常温下是液态,加温又变成气体,降温又变成固体冰;还知道团结,一滴水汇聚成江海。
4、
里尔克有句话:我在这世上太渺小,但渺小得还不够。”
聪明的人从来不会在人群中高调地炫耀自己,而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低调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因为他们知道要绽放光彩,就有足够的能力。还要处理人生面临的三种关系。
立新老师指出这三种关系分别是:你和自然、你和社会、你和世界。了解了这几种关系,你就不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发现人与人不同,学会求同存异。也会一边结婚生子、一边挣钱养家、一边写诗怡情,在世俗、物质、精神间平衡。
懂得了处理这三种关系,尤其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经营人生、营销自己的一个根本。
这样交朋友就会有所选择,会选择精神上、价值观一致的,性格上、情趣上一致的,同时还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一起互助干事业。
5
以上是跟大家分享的三个内容,确定人生重点,让你少走很多弯路;打造核心竞争力,让你在职场中风生水起;处理好三种关系,让你在世俗生活中左右逢源。
读完《钱从哪里来》,我对未来生活更有目标和方向了。对我个人而言,投入写作,还需要琢磨方法,在喜欢的基础上,还要擅长。借着这个好时代,靠内容也能打造属于自己的一个小平台。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照书中提到的思维模式,将这种模式迁移到写作中,对自己的写作先升级。个人的写作历程,一定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