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文字D》中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身处互联网爆炸的信息时代,信息的传递方式更加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公众号都在大肆宣导这一概念。
我不知道宣导这一概念的人是否正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余生。亦或是如我一般处在混沌的巨大迷茫中。
不得不说,这个想法完美地契合着人们内心身处最原始、最本真的渴望——自由。其实,有时候会觉得人生也好似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但自由与非自由并没有显而易见的界定,是一种相对的,自由程度取决于参照物选择的不同而不同。
我是一个自由随性的人,2016年度过了宁波的春天、广州的夏天、西安的秋天、上海的冬天。一个人走在陌生城市的清冷街道上,看着漫无边际的空旷,那时候特别喜欢听《空城》,嘶哑干净的嗓音唱出了无垠的悲凉沧桑。
“可能是寂寞 空气变得很稀薄 满城霓虹开出荒漠 这城市那么空 这回忆那么凶 这街道车水马龙 我能和谁相拥 这眉头那么重 这思念那么浓 Alone”
一个人走过许多城市,每每和朋友聊起彼此的状态,对方多会一脸欣羡,说:真羡慕你,一个人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只能勉强地挤出一丝微笑,假装自然地说:还好。
是啊,你只看得到,我朋友圈里晒出的各地的美食美景、游乐场、地标建筑等。你看到我蹦极兴尽而归的照片,却不曾想我独自一人去游乐场,排队等候时的尴尬和玩某些娱乐设施时无人帮我保管手机、钱包的失落;你看到我午夜去电影院追新上映的大片,却不知道我的城市此刻已发布了台风黄色预警。
外面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风雨都得自己扛。或许会累、会委屈,但我想要变得更好更优秀的心却不曾飘摇。
朋友A,极度渴望自由。我不确定他是因为父母亲的管制让自己觉得失去了自己人生的规划权和主导权还是因为确实不喜欢目前所学的专业或所处的行业。
朋友A,江苏一所知名大学的大四学生,家境优渥,家里是做路桥工程的,也有自己家的公司。高中升大学时,父母帮他选择了专业,也是路桥方面的专业,目前即将就业,父母已经帮他在自家公司留了岗位。父母对他的管制细微到穿什么款式风格的服装、修剪什么样的发型。看似一帆风顺的生活状态,让朋友A内心充满着逆反心理,父母的强势让他只能背后愤愤不平,又无力改变结局。
和朋友A相比,我是自由的,我有自己去寻找可能性的机会。我们都知道自由的对立面是束缚,但或许都会选择性规避自由背后自私的一面。古话说:父母在、不远游。而我,割舍亲人、远行千里,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反而在千里之外依旧让两鬓斑白的父母操心担忧。
昨晚和朋友H微信语音聊天,后又转电话聊天,聊了很久,也聊了很多,关于亲情、爱情、友情和事业、远方与理想,当然还有饥寒交迫的当下。
朋友H:只有经历了,最后你才能知道哪样的才是最适合你的
我:其实 一生做一件事 也挺好的 花很长时间 也未必能寻到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然属性,我们渴望自由,都期待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一生。但是有一个大前提:知道自己喜欢的方式是什么。
前几天,重温了电影《死亡诗社》,里面有一句话记忆深刻:You must strive to find your voice.Because the longer you wait to begin, the less likely you are to find it at all.(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在这里,我不劝阻你去寻找你的可能性,但我想告诉你一定要对自己有清醒准确的自我认知、想清楚了再去做。
如果可以,我不想去经历那么多的颠沛流离。
Have a burning 2017.Hope everything goes smooth.
——From: Mr.梓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