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杜甫有一首五言仄韵诗《游龙门奉先寺》,这首诗经常被各种杜诗选集作为第一首诗。除了这是其早期的作品以外,也说明这是一首比较优秀的作品。
这首诗大约作于杜甫24岁左右,可以看出颇受六朝诗的影响。
一、即是仄韵,不妨入律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清代张惣《唐风怀》中评价这首诗:
妙在字字工切,即是仄韵,不妨入律。
一般认为,格律诗都押平韵,仄韵诗都归类为古体诗。
不过,也有不少仄韵诗,经常会用到律句,而且也会对仗。杜甫的这首《游龙门奉先寺》就有这个特点。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中间这二联很像六朝诗中的对仗句,平仄未必完全相对,下联以仄韵收尾。
二、境为上声,押上声韵的仄韵诗
这首诗押仄韵,而且是押上声韵的仄韵。我们平时做律诗的时候,因为押韵的原因,对于平声韵比较熟悉。而仄韵中包含上去入三声,我们往往忽略了某些字具体是仄韵三声的哪一声。
在唐朝的仄韵诗中,押仄韵的时候,往往不会上去混押,大多数仄韵诗要么押上声,要么押去声,要么押入声。
从《游龙门奉先寺》后面三个韵脚“影、冷、省”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押上声韵的诗,由此可以判断:境为上声。
境,在【唐韻】【正韻】为:居影切, 与“景”同音。在【平声韵】中在【上声二十三梗】。
这首诗的对仗和押韵的特点,很像杜甫另一首著名的五言古体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句中对,视觉与听觉: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黄庭坚说,老杜作诗,韩愈作文,无一字无来历。
阴壑出自沈佺期诗:“阴(山北曰阴)壑以冰闭”。 虚籁出自谢庄《月赋》:“声林虚籁。”
上联写声音:山北幽谷,阵阵风声,下联写视觉: 月挂枝头,清影散落。
这两句诗,也是句中对,阴壑对虚籁、月林对清影,同时上下联也对仗。这种对仗方式在古诗和骈文中很常见。
六朝的诗人,也很喜欢这种句中对,例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杜甫的《望岳》中,也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四、一字之疑: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天阙,指龙门山双峰如天阙一般,象纬:天上的星象经纬。
龙门山高耸入空,诗人夜宿寺庙中,外有轻雾笼罩,诗人衣裳单薄因此感觉有些寒冷。
天阙和“云卧”对仗不太工整,所以颇有些争议,有人认为应该是天阅、天阔、天窥等等,这样天后面的字也是动词,和卧相对。
宋朝陈岩肖则不以为然,他在《庚溪诗话》中说道:
此诗“天阙”,指龙门也。后人为其属对不切,改为“天关”,王介甫改为“天阅”,蔡兴宗又谓世传古本作“天窥”……以余观之,皆臆说也。且“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乃此寺中即事耳。以彼天阙之高,则势逼象纬;以我云卧之幽,则冷侵衣裳,语自混成,何必屑屑较琐碎失大体哉?
大意是,诗贵自然,何必过于雕琢,非要去追求严谨的对仗呢?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中也分析到: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尽人解一“卧”字不得,只作人卧云中,故于“阙”字生许多胡猜乱度。此等下字法,乃子美早年未醇处,从阴铿,何逊来,向后脱卸乃尽,岂黄鲁直所知耶?
王夫之认为,阙(名词)与卧不对仗,后人胡乱猜疑。其实是因为杜甫这首诗是早期作品,当时他的功力还不醇厚 。这种用词的方式,是学习阴铿、何逊等六朝诗人。杜甫到了后期功力纯熟以后,就脱尽六朝诗的风气。这可不是黄庭坚能够理解的。
五、发端与结句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首句重复用“招提”一词。《唐会要》说:
官赐额为寺,私造者为招提兰若。
用现在的话说,体制内的是寺,体制外的是招提。诗中的招提特指龙门山奉先寺。
首联写白天游览了奉先寺,晚上又住在了奉先寺内。这首诗题目《游龙门奉先寺》,其实“游寺”一句带过,整首诗写的“宿寺”。中间二联都是写夜宿的景色。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写过夜宿之景后,尾联写诗人睡醒时,听到了晨钟的声音,因此引发诗人的深省。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深省呢?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解释道:
蜀人师氏曰:释氏有声闻、缘觉。如香岩和尚一日扫庵,瓦砾击竹作声,忽然大悟。又如道吾闻巫吹角,瞥地大省。此得乎声闻而有所觉者也。诗言发深省,其亦得于声闻缘觉者耶。
声闻、缘觉,听到声音,而引发人的警醒,至于诗人是对于人生还是禅理深省,我们就不知道了。
结束语
这首诗第一联用赋体叙事,中间二联对仗写景,尾联引发联想结束。
《游龙门奉先寺》是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开元二十四年(736)后游东都后的作品,当时杜甫只有24岁,可以看出这首诗收到六朝诗的影响颇多。
此时的唐朝承平日久,年轻的杜甫还没有国破家散的经历,因此在他的诗中没有特别深刻的含义。倒是很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学习,可以学学杜甫如何写和平时期的诗歌。
@老街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