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论语》而趋近仁德与中庸之道

读《论语》而趋近仁德与中庸之道

作者: 张春发_66a0 | 来源:发表于2024-02-10 08:01 被阅读0次

《论语》及诸儒鸿论,皆博大精深,习学之万一即受益匪浅,不学,市井草莽无知之属者也。

《论语》言仁,儒派尚仁。仁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具体内容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丶忠、恕、孝丶悌等。

仁的含义很广泛。《论语》中指人际关系的态度,即爱人。即每个人都应以最诚挚的态度去体恤对方。当表现孝悌时,为孝的根本。当表示从政理念时,就是开明君王所施的仁政。当表示人的修养时,就是仁人。

仁,从人性本善与″人的标准就是人″这一论点出发,强调为人之道根本在于正心。由于人缺乏自觉性,故以仁去正心却很难。孔子将仁视为尽善尽美的象征,除去历史人物伯夷叔齐之外,他绝不以仁自许或去评价已成为君子的学生。

简言之,仁德修养是指人的内在品德修炼,是一种终生无止境的自觉感化!如何进行仁德修养呢?按照孔子说的去做,却也不难;只要先能做个好儿女、好子弟、好公民;然而再持之以恒地加强仁德修养,就可以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实现孟子所说的人人可以为尧舜的真君子了。

仁德之所以难能可贵,就在于自觉正心,一个明智的人,总将仁德修养做为根本,蕴藏在心底时刻不忘;对于没有自我约束力的人,仁德修养将毫无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欲考察一个人时可能会发现,某人表面文质彬彬,但其内心可能很龌龊。白放翁在其《放言》诗中有句:王莽谦恭未篡时,说的就是西汉平帝时,那王莽在未篡夺王位前,温文尔雅,谦逊恭敬;一旦篡位到手,便凶相毕露大开s戒无所不用其极。来路不正之徒都这德性,这种怪现象在历史上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的。某朝某代某人也如此。身处下位时,以一身正气自鸣,像是一个与腐败现象势不两立的斗士,然而,一旦高官加身,便较他所痛恨的贪官有过之而无不及了,比谁都会贪。这就坏了菜了,影响极劣。

由此可见,只有那些把仁德藏于内心并毕生贯之的人,才能获得正果。这是一条漫长、艰难、曲折的路。

那么,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究竟用什么标准来考量一个人的修养水平呢?既不是度量衡的测重的各种秤,也不是测体积的卡尺与量筒量杯,更不是什么心理学方面可测试的先进科学扫描仪器,而是中庸。

中庸,古哲学名词。

现实中,我们不能泛泛而简单地有悖于孔先生的本意,不能浅薄地把中庸理解为:不偏不倚、中和谐调、平庸无为、因循守旧、妥协保守、中性色调等。中庸一词儿在《论语》中仅出现过三次,而它却是该书的哲理核心,并涉及为人之道的各个环节,是开启《论语》智慧大门的钥匙。

《中庸》是四书的第二部(原为《礼记》中的一章,是儒家经典之一。

中庸意释:当人的情感(喜乐哀乐)还没发生时,内心十分平静,而无所指向,称为中;如果情感表达适度,既不过分,又不冷漠,称为和。中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守的大道。若一个人能将中与和的道理推广应用,宇宙万物将各得其所。

孔说,君子的行为皆符合中庸之道,普通人的行为都违反中庸之道。其原因是君子随时都居于中道,能把握处世分寸,不走极端;而普通人不懂这个道理,做起事来不计后果,没有不敢做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儒家学派认为,中庸是在特定条件下(时间与环境),人们在认识、体察、判断丶驾驭社会事物时,所持有的一种既公平可行、又符合客观实际的行为准则。

实际上,凡是处世办事能掌握分寸,并恰到好处的人,也可以说此人已懂得中庸的道理了。比若水,0度下为冰,0度上则流,当超百度时,即为汽,而处(0<x<100度)之间,则作液。所谓作事有分寸,即把握一个度。要掌握住临界点。超过一定限度,事物的性质就发生变化,走向极端!过犹不及、不能中行、矫枉过正就是这个意思。

中庸处世是仁德的最佳体现,为君子的终生追求,要经过实践的磨炼;就好比走远路,一定得从近处走起;又好比上高山,一定得从低处爬起。<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论语》中有关仁德丶中庸的哲理强调,必须从小事做事,一点一滴地去体验。人在社会活动中,一定要朴实真诚;若用花言巧语去取悦人,那就是缺乏仁德。<巧言令色,鲜矣仁。>

  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信谁,有谁在。>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S身而成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孜孜以求,求学若此,持之以恒,岂不日渐趋近于仁爱与中庸乎?

    2月11日上午于苏州玉出昆冈

   

相关文章

  • 幸福,就是求仁得仁。

    求仁得仁 释义: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与愿望实现。 出处《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通俗解释就是...

  • 仁德中庸之道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

  • Aristotle203(20161107)

    1、儒家经典如何读?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2、mean - 中庸之道 3、syllogim 三...

  • 每天读论语-209~210

    读论语-209 原文(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和天命,却赞许仁德。 小感悟: 利和...

  • 【论语今读159】在利益面前的智慧

    【论语今读159】在利益面前的智慧 【原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解读】孔子很少谈及利,他遵从规律,遵从仁德。很...

  • 每天读论语-179~180

    读论语-179 原文(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仁德离我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

  • 为人处世_论语

    1.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出自《论语·宪问》。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但是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

  • 日思阅安‖求仁得仁而得心安(《安石留白随笔》2020-06-23

    《论语 述而》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意思是说,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只要对任何人或事做到...

  • 读论语-中庸之道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食于有丧...

  • 日本企业如何实践“中庸之道”?

    日本企业如何实践“中庸之道”? 原创:曲军 结合《论语》了解日本企业文化 第六讲 中庸之道 1,《论语》原文: 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论语》而趋近仁德与中庸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xr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