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深度工作》,活出专注的人生

《深度工作》,活出专注的人生

作者: 阅修悟律 | 来源:发表于2019-05-08 22:47 被阅读0次

    临下班,我忽然觉得有些郁闷。工作了一整天,怎么到写每日日志时写不出相对完整、有效益的工作内容?这一天,我觉得自己忙忙碌碌得没停下来过,怎么体现在日志里居然是没有什么内容?那我都忙了些什么呀?

    这一刻的扪心自问,让我意识到这种状态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最近以来,明显觉得自己的工作效率、成效下降了不少。想起去年7月份参加古典老师组织的“深潜”行动,我决定先看看那本《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

    一、深度工作的前提:自律基础上的专注

    “深度工作”是相对“浮浅工作”而言的。两者的定义如下: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很明显,深度工作强调无干扰下的专注,是一份难以复制的创造性工作。而浮浅工作则是干扰状态下易复制的事务性工作。

    在现代信息化生活中,要寻找无干扰的时刻是相对较难的,书中给出了不少顶尖作家、科学家的“大手笔”,比如建造独属的“写作小屋”、入驻舒适的五星宾馆等,对于普通人并不太适合。在我看来,相对适合普通个体的是,如果能每日早起,利用晨起万赖俱寂的时刻,那就是一段相对无干扰的时间,也是普通人能努力做到的大手笔

    这要求一份严格的早睡早起的自律。而从自律说起,范围就宽泛了。深度工作要求在工作中保持一份深度的专注力。这涉及到个体的精力管理、时间管理,甚至是饮食、健身、休闲等管理。

    但这必定是深度工作的前提。只有保持精力、体能,才能确保拥有深度工作时的专注力。《深度工作》里举了不少例子,来证明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也是少见的。而我的日常认知、践行则启发我,想要深度工作,一定要基于自己的精气神。保持一份自律,方有专注、方有深度工作!

    二、区分深度工作事项:明确目标与单项分析

    日常工作中,你知道哪些任务是深度工作,哪些只是浮浅事项么?怎么区分两者?

    (一)明确个人目标,将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每个人都有很公平的24小时,所有活动无论重要与否,都会消耗我们相同的时间和注意力。致力于低影响力的活动,就等同于挪用了本可用于高影响力活动上的时间。在时间象限里,这是一项零和博弈。

    要在同样的时间里取得更大的收益,那只有提升深度。而经营深度取决于个体目标。目标不同,对事务深度的取舍不同。

    从工作的角度,我当然希望自己能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这不仅是个体生存赚钱的需要,也是体现个人价值的需要。所以在工作层面,日常事务项目就以提升业绩、更快成单为目标,一切以此为高优先级是适宜的,也是可以分辨出深度、浮浅工作的。

    我还将之从工作的层面进行了拓展。除了工作,还有个人学习、家庭生活等方面。比如学习以个人成长为目标,家庭生活则以亲子养育为目标,这样在日常各项事务中就能分辨出何为深度,何为浮浅。而在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等大的范畴上,也是有目标和优先级的区分的。比如工作日,自然是工作优先;但周末节假日,一定是陪伴孩子优先;而自己期待的有所成长则在早起时段里也一定是优先的。

    “将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其实说的是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但不要忽略了,当最重要的事情完成时,一定会有第二要务成为当下最重要。所以值得花时间去明确自己在不同时刻、不同角色下的目标,然后不断提炼出各级目标,直至最重要的目标。目标所在,一定是深度所属。

    (二)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明确出目标,大体就定义出深度工作的项目。但具体到日常方方面面的事务,却难以界定是否浮浅。可以通过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来进行判断。

    要让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特别训练的大学生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久?

    “大学毕业生完成一项工作的时间长短”是个很好用的判断指标,可以理解为工作深浅度的分值,当然也基于你对工作目标的完成要求。如果目标价值不大,可以对完成要求低些,自然耗时也可短些;反之则是希望一份精益求精、完美的呈现。对于需要大学生耗时多月、甚至多年才能完成的工作目标,自然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能够带来个人成长和体现工作价值,就属于深度工作的范畴。而对于大学生花费一两周就可完成的任务,则属于可复制的浮浅工作。

    三、怎样做到深度工作:个人哲学、仪式感、时间规划

    有了专注力,区分出深度工作项目后,如何才能步入并保持深度工作呢?

    (一)明确个人的深度工作哲学

    《深度工作》里,给出了四种深度工作的日程安排哲学。

    1. 禁欲主义哲学:要求长期全身心投入,在屏敝外界的情况下进行深度工作,适合顶级科学家、作家等。

    2. 双峰哲学:通过定期的屏敝、归隐、闭关等进行深度工作;其他时间则是日常作派。比如大学教授在教学期间正常授课,在寒暑期里深度进行专题研究,断网、无工作、无社交。

    3. 节奏哲学:指固定时间的深度工作习惯做法。这是一种将深度工作习惯化的做法,比如坚持每日早起阅读写作,就是将阅读写作的深度工作习惯固化于每日清晨。作家连岳使用的就是晨起更文千字的做法。

    4. 新闻记者哲学:这是一种可随时进入深度工作的方式。记者职业性的需要,要求在随时有空闲时就拟稿写作。这种在日程中随机穿插深度工作的哲学相对较难

    作为个人,需要在四种深度工作哲学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花时间去精心挑选最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学,是一项值得付出的投资。我选择的是节奏哲学:在每日清晨,以阅读写作开启一天;在工作日的上下午,将到岗后的第一小时作为深度工作时间,若遇晨间例会,则挪至例会后的一小时;在周末,则以亲子陪伴为主旋律。偶尔,也会采用一份记者哲学,在空暇的间隙里,持续我的阅读写作。

    (二)仪式感,定义你的“开工仪式”、“收工仪式”、“转换仪式”

    古典老师在“深潜行动”里建议我们设立自己的开工、收工仪式,以迅速进入、退出深潜行动,即深度工作状态。

    我仔细回想自己的状态,因为有工作告一段落、收拾桌面的习惯,我的开工、收工仪式大约就是取出工作物件则开工,办结收拾即是收工。除了偶尔偷懒,大约还是简洁明了的。只是这种状态一般是上下班时的仪式。而在不同工作转换的间隙,大约是没有的,或者桌面差别是不大的,我也不可能做完一事,然后收拾重来。

    “深潜行动”里,古典老师推荐的是“正念”练习:即做任何事情之前,先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然后慢慢转移到要做的事情上去。比如,要写些什么,先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深呼吸三次,然后慢慢将注意力转移在写作上。

    这种“三次深呼吸法”能够迅速地从上一事件将注意力转往下一事件,尤其适合于深度工作的开工。我决定以后将之也用于不同事务间的转换,并列为自己的“转换仪式”。

    “转换仪式”更重要的一个效能是,能让我保持“做完一件再干下一件”的仪式感,并因此不至于在不同的工作事务间重复切换,从而提升工作效能。

    正如文首,我所郁闷感知的,工作一整天,却没完成多少事。除了前文提及的专注力不足、目标不够清晰,还有就是常常几件事穿插进行,不同事件间的反复切换,造成了许多精力、时间的浪费。

    这种浪费可以解释为“注意力残留”。已经在做第二件事了,脑中还想着第一件事的相关安排。如果第一件事已经完成,那注意力残留可随时间推移而完全转换;若是第一、第二件事是相互切换着进行的,那注意力会在两者间持续不断地切换着。而如果多线程工作,那对于个体的注意力,可算是年度灾难片了。

    最大限度地降低“注意力残留”,需要坚持“做完一件再干下一件”。而相应的“转换仪式”,还可以通过在待办清单事项前加上一个方框□,完成时通过在方框里打钩√来办结一件事。

    如果从单一小事件来看,可以将“三次深呼吸法”视作小事件开工,将办结打钩视作收工。这样也就形成了小事件的开工、收工仪式,即是我所定义的转换仪式。

    深度工作里,转换仪式可以定义出不同深度间的切换,从而张弛有度,更易保持持久的专注力。

    (三)规划你的休闲时光、网络时间

    说到深度工作,我曾经以为那就是要尽量地放下休闲娱乐的需求,将日程排满,尽量充实不无聊,且劳逸结合不至于太过疲惫就好。《深度工作》却告诉我们要拥抱无聊、要图安逸,只是需要做好规划。

    1、安逸时光的价值,区分工作与休闲

    深度工作要求无干扰的强大专注力,只是个体的一日深度工作时长是有限额的,一般日均深度工作时间不宜超过四个小时,逾时则不易有深度工作状态。

    安逸时光可以通过将“有意识的头脑”让渡给“无意识的头脑”,从而激活潜意识思考,让我们更具有洞察力。安逸时光还能够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比如通过林间散步提升、恢复我们的注意力等。

    前文中的“收工仪式”,还可以明确表述为“五点半之前结束工作”,这是一种“固定日程生产力”:即在固定时间后不工作,因此需要在此前千方百计地提升产出。类似的,还有“变得不容易联系到”,深度工作时需要,在下班后也需要。这是有效区分工作与休闲的一个小技巧。

    通过给每个工作日设定一个明确的终结点,我们有效区分了工作与休闲。那些在五点半之后被我们放下的工作,也通常是不怎么重要的,我们实现了一份“假装工作完成了”的放松

    从现实的角度,五点半后不工作,对于普通人并非百分百适合,比如领导若要求今晚七点开个短会,你也不好直接拒绝。但在多数情况下,如果在内心给自己界定一个结束工作的时间点,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工作与休闲的区分。

    去安享休闲、图安逸,将是一份有效的劳逸结合,能更好地实现工作时全情投入,休闲时惬意放松。

    2、规划网络时间,在其他时段禁用网络

    即便是需要大量使用网络的工作,也适用这一规则。就以写作为例,我常常在书写过程中,觉得需要查点资料,然后一百度,或者一开微信搜索,打开手机就发现有着许多的信息提示,有着各种各样的小红点待阅,随便翻翻就是一两小时,然后就再也写不下去了。比较合适的做法是,类似《番茄工作法图解》所说的,记录下这份中断、打扰,进行标识后,先完成当下的写作任务,待网络时段再行查询、补充。

    信息时代,一机在手,随时网络在线,也随时有电脑随身。《深度工作》告诫我们要远离社交媒体、谨慎选择网络工具。手机端的App越来越多,一方面便捷了我们的工作、生活,另一方面也将时间、注意力全盘碎片化。我们需要从外物中夺回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更具性价比的深度工作中。

    摒弃浮浅,规划好自己的日程;投入专注,去深度工作,将收获最有效益的产出,这是最优质的生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度工作》,活出专注的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xu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