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应除法
小学六年级解决问题中,相对应的除法问题是经典题型。什么是相对应除法问题呢?举例如下:
一堆煤的1/3是6.78吨,问这堆煤一共有多少吨?该题的解答策略是对应的量÷对应的率=总量。
其实,在小学二年级阶段,就已经有了这类题型。就是在“倍的认识”这节课例里。比如:黄花有12朵,黄花是红花的3倍,问红花有多少朵?如果孩子们对“倍”这个概念彻底掌握了,该题会列式为12÷3=4(朵) 这题同六年级的分数对应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二年级的一份量越除越小,六年级的一份量是越除越大。现实教学中,部分孩子对这一块不是很理解。主要根源在于没有完全理解一份数这个标准量。
相对应除法的问题可以延伸到很难的题目,比如盈亏问题。题目如下:
彭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书,如果买5本,还有10元多,如果买7本,还差16元,问彭老师带了多少钱?每本书的价格是多少元?
为了解决这道盈亏问题的难题。我们需要从最基本的题目展开,一步步的上升该题,在提升的过程中,始终抓住相对应这个核心思维。具体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展开。
(1)2本书要26元,问一本书要多少元?
26÷2=13(元)
注:26元对应着2本书。
(2)上午买了5本书,下午买了7本书,
下午比上午多收入26元,问每本书多少元?
26元是下午比上午多卖出的钱。
分析:
7-5=2,是下午比上午多卖出的书。
因此,转化成2本书要26元。
则一本书要26÷2=13元。
注:26元对应着7-5=2本书。
(3)彭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书,如果买5本,还有10元多,如果买7本,还差16元,问彭老师带了多少钱?每本书的价格是多少元?
分析:第一次去,彭老师带回了5本书以及10元钱,回到家后,发现原来要买7本书,换言之,需要再买7-5=2本书。
于是,把5本书放在家里,带着身上的10元钱再去买两本书。
发现,10元钱给了以后,钱不够,还差16元。在别的地方借了16元。总共花了10+16=26元钱,带回了2本书。
也就是26元对应着2本书。
解题如下:
7-5=2(本)
10+16=26(元)
26÷2=13(元)
13×5+10=75元,或者13×7-16=75元。
可以发现,3道题目数量关系都在于2本书要26元。只不过,最后一题需要经过一序列的分析,才能得到这个数量关系。当整数范围内的相对应会解决时,数学就会把相对应扩展到分数领域,但是解题策略依然是相对应的量÷对应的率=总量(一份量)
换言之,数学思维能力是慢慢提升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具体的解题技能需要具体分析与具体掌握。这就是数学的一贯性与拓展性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