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抑郁者的关系模式
抑郁和哀伤这两个过程在情感上前后呼应,这一事实促使弗洛伊德等人不断追溯来访者的早年经历,探究早年与客体分离对心境恶劣的驱动作用。
厄娜弗曼她鞭辟入里地指出:应该由婴儿选择何时从心理上断奶。只要条件允许,儿童应能做到这一点。争取独立与祈盼依赖对儿童都是必须的。重要的是如果儿童每当需要退行回依赖或“补充能量”的时候,父母会守护在旁,那么分离就会变得比较容易。
根据弗曼的观点,母亲在孩子断奶时也会体验到丧失感——本能的愉悦感和满足感的丧失,在其他分离状况下也大致相同。她们一面对孩子的独立感到快乐和骄傲,一面又不仅黯然神伤。通常孩子能感受到分离的悲伤,并能预期父母会在他们第一天上学、第一次舞会和毕业典礼上挥泪祝福。弗曼还相信,如果母亲特别割舍不下,她们要么牢牢抓住孩子,使之产生内疚,要么为免自己伤心而推开他们,分离——个体化过程会充满抑郁性张力。前一种情形会让儿童感到自己的独立愿望会伤害客体;后者则开始厌恶自己的自然的依赖需求。
导致抑郁的因素除了早年丧亲,还有儿童无法理喻的真实事件,以及不能正常哀伤的情境。
父亲或母亲突然消失会令蹒跚学步的孩子感到是自己的过错,理智的解释时无济于事的。分离——个体化过程中丧失重要亲人,必然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倾向。
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记得刚上大学那会儿,语文老师的女儿考上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她在课间表达了她的喜悦,对孩子的优秀感到骄傲。但是一个星期后,她就跳楼自杀了。就像文中所言,对自己的女儿割舍不下,为了避免自己伤心而推开自己女儿,更为决绝的自杀了。不知道作为她的女儿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
其他导致抑郁的情境包括:当儿童陷入困境时,家庭成员视而不见;或当儿童需要成人对他们的自我判断和道德评判进行指导时,家人却置若罔闻。
忌讳表达哀伤的家庭氛围也会导致抑郁倾向。当双亲和其他养育者率先否认自己的伤痛,或坚称某一客体的离去,家中的生活会过得更好,或反复组织孩子表示痛苦,以此阻止自己的悲伤,于是哀伤可能被抑制,最终令儿童误以为错在自身。甚至有时候儿童会有强烈的愿望,要去保护情绪低落的父母不再陷入更深的悲伤,觉得自己承认伤痛就会万劫不复。他们也从此认为哀伤是一种危险的感受,需要被抚慰也是一种难以启齿的要求。
在我抱怨父亲的过程中,母亲是不断组织我的,即使父亲懒成性。母亲总是告诉我:“比你父亲混蛋的多的是,比我悲惨的家庭多的是,人家一点问题没有,优秀着呢!”
嘲笑父亲是母亲最忌讳的事,她总觉得父亲只能她自己批评,任何别人的批评都是对母亲的批评。我由此想到了母亲对父亲有点儿强迫性照顾,母亲在原生家庭里没有得到关爱,甚至她一个哥哥,两个弟弟都读书,就只有母亲没有读书,她将这深深地被过度剥夺感,投射性认同到了父亲身上——无论如何,她都不会抛弃父亲的。这是一个深度觉察。
有时家族的主流道德观会把哀伤及其他形式的自我安慰看做“自私自利”或‘自我放纵’,甚至为此“深表遗憾”。仿佛这些行为就是缺乏应有的道德修养。这种主流道德连带相关的斥责,都会培养出孩子的内疚感,对孩子悲伤的不恰当的呵斥,对孩子求助的冷嘲热讽,都可能令他们渐渐习惯隐藏自己的脆弱,并开始认同严厉的父母,对自身的柔弱产生憎恶。
父母过度严苛,会在情感上导致儿童产生被遗弃的感受,从而形成抑郁倾向。
有些抑郁型来访者似乎是家庭中情感最丰富的成员。家庭成员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的情感天赋,使这些孩子的情感价值服务于某种特定的家庭功能。
最后,父母之中患有重性抑郁症是导致儿童抑郁倾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五、抑郁者的自体
内摄型抑郁者坚信自己品质恶劣,常常为自己的贪婪、自私、好斗、虚荣、傲慢、愤怒、妒忌和淫欲而悔恨不已。
这种焦虑多少带有口欲期的意味(“我担心我的欲望会毁掉别人”),或是肛欲期的延续(“我的蔑视和暴虐是极其危险的”),或是具有俄狄浦斯期的特征(“我想要竞争而击败情敌。这简直是无耻至极”)。
抑郁者因为缺乏机会哀伤生活中的丧失,所以只能归罪于自身导致了客体的离去。所以每逢受到排斥,他们会潜意识地加倍诅咒自己该遭报应,同时担心自己一旦劣迹败露,众人将避之不及。他们努力想要“改邪归正”,但又害怕暴露恶念,遭人唾弃。
内摄型抑郁者的内疚常常难以揣摩,而且根深蒂固,映衬出的是人类复杂而邪恶的本能欲望,但抑郁性内疚也伴有妄大和自负。
心理治疗时一种两人相互作用的“动力场”,是咨访双方主体间的互动。
这句话非常有碰触感,在咨询互动中,不断的碰撞,发现更多地可能。
六、抑郁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但内摄型抑郁者有时也会将内心的批判投射到治疗师身上,这种批判性投射被精神分析理论概括为来访者的严厉、苛求或原始的超我。治疗师有时会困惑不解,来访者居然会因为供认了微小过失而惶惶不安。这类来访者固守着这样的信念:一旦治疗师真正了解他们,所有的关怀和尊重都将化为乌有。
情感依赖性抑郁者在治疗初期很容易适应治疗师。Blatt发现他们会因治疗师温暖而包容的态度而感到愉悦,这种愉悦感将迅速令他们获益,比如抑郁症状有所减轻。于是他们直觉地相信:治疗师能够满足我内心苛求温暖怀抱的愿望,我将逃离苦海。因此情感依赖型抑郁者更容易发展出良性的合理化防御,投射性地确认治疗师会照顾好他们。而当治疗师开始面质,并敦促他们做出现实行为的改变时,移情和反移情的矛盾才会逐步尖锐。
七、诊断的治疗意义
营造宽容、尊重的氛围,给予真诚和共情的理解,对于治疗抑郁症或抑郁倾向的患者十分重要。
内摄型抑郁者坚信自己定会受到排斥,有时明知故犯,期待批评如期而至,以此印证自己的担心。处理这些优势观念是治疗师的首要任务。从收集的数据发现,内摄型抑郁患病情的缓解程度,与治疗师人如何处理患者的期待性焦虑显著相关。无论治疗师是从认知理论还是从动力学角度来进行识别,都应注重揭示和面质来访者这种不言而喻的期待性焦虑态度。
BLATT和Zuroff发现,情感依赖型抑郁者只要和治疗师建立关系,都会迅速好转。情感依赖型抑郁者可能需要长程治疗,或只好应该确保开放式结局,以避免他们重蹈覆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