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前,打开晨诵视频,让孩子们跟读。教室里的音响出现了问题,听不到讲解。于是我带着孩子们一起读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复盘晨诵,不能过分依赖视频,如果遇到网络问题和设备问题,依靠自己提升晨读品质。
早读时,完成了“咏蝉三绝”的学习,以虞世南的诗歌为主,带出骆宾王和李商隐的咏蝉诗。最后给孩子们做了一个知识小链接: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第一节语文课,引入第二单元。原计划快快地复习一下《搭石》,赶紧学习新课。但是从孩子们的反馈来看,网课对孩子们来说,就是听一听相关知识点,并没有触及到语文要素的落实。于是利用单元导读页明确本单元的大任务:提高阅读速度。先澄清一个观念:阅读速度不是越快越好,而是在保证阅读时能够捕捉到相关信息的前提下,提升阅读速度,目的是为了提升我们的阅读效率。前期对孩子们的阅读,就经常提到阅读速度。所以先让孩子们回顾:提升阅读速度,我们已经用过哪些方法?再运用“交流平台”,去看看本单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方法,跟以前的方法有哪些联系?很快孩子们就发现,本单元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跟我们以前的“扫读法”和“手指快读法”的要求是一样的,专注,连词成句看,不回看,带着问题读等。马上利用《搭石》进行定时练习,第一次看速度,第二次提升速度的同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们完成度很棒。明天再练习快读也可以有深度思考。
上午第二节改作业,第三节开班主任工作坊会议,第四节开语文教研组会议,中午开党员会议,下午带孩子核算后,上了一小会儿课,还没有来得及开始练习就下课了。第二节改了一会儿作业,利用下课跟几个孩子谈心,马上又开了一个临时会议。再回到教师,托管时间到了。先是孩子们安静完成作业,然后评讲了练习。收回来看,孩子们做得很不错。内心安定了很多。即使到了下午五点,孩子们还能够专注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真的很棒。
放学后,《列那狐的故事》只看了一半,和燕儿讨论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没有教学设计的头绪,先放一下。明天再思考。我想把这本书设计出来,在班级做一次很正式的整本书共读,让孩子们体会读整本书的真正乐趣。
晚上学习第九次正念课程,一心二用,发现自己没有活在当下,只是活在了任务当中。孩子们是不是有时候也是这样一心二用的状态呢?如果他们处于这种状态,怎么变不利为有利?值得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