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儒家强调去人欲,存天理,这一教诲也成为近千年来中国人认可的行为准则。而人欲又被分为好色,好利,好名三种,修行者力求根除,不留余地。可这是否真的具备可行性?
先说好色。在这之前,我们先看下皇明大儒王阳明告别佛老的过程。据传奔三时,阳明心里生了厌世之感,想要在深山中隐修,但实在根除不了对父亲和祖母的思念,于是顿悟孝心为天生所有,无法根除,遂不信佛老六根清净说,一心向儒。如果说孝心为人天生所有,那色欲更是人的生物本能,甚至是人类种族延续的基础。以相同的道理,好色心又如何能够根除?所以“去”好色之心,应为“正”好色之心。好色之正先应是渠道之正,也就是情欲的宣泄不应该对他人造成伤害,也不该沦为金钱交易。另外,好色既然是人的本性,也应该顺应其需求频率,刻意地克制情欲宣泄,只能积累更强欲望,以致生出更多邪思恶念。
与此类似,好利也是人的生存本能。没有足够的收入,人无法保证衣食住行,也无法完成对于社会、家人的责任。仓廪实才能知礼节,不可能指望物质匮乏的人群中产生更多的思想、创意、甚至是道德。好利心仍然在于一个正字,认识到利益获取与自己创造的价值直接相关,不去贪慕自身价值以外的利益,就是面对利益最好的态度。
好名可能是三好里真正需要去除的人欲。名声说到底是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对于绝大多数芸芸众生而言,我们根本不在别人的舞台中央,没有聚光灯打在我们身上,所有的荣耀,不堪,在别人的眼里只是保质期极短的谈资。为了这么点易碎品,投入大量的精力实在并不值当。如果侥幸真的成为某个群体所注视的目标,名声也是如乒乓球那样的间接落点,而不是羽毛球那样的直接落点。一个注意内心修养,关心他人的人,只要真诚表露自己,自然会收获好名声。而一开始就关注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却往往会丧失真诚,那些不自然的表演很容易暴露,变成虚伪尴尬。以打羽毛球的方式去打乒乓球,只有出界和落网的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