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吏”和“三别”
“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指的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吏”和“三别”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六首诗全面反映了百姓疾苦以及在战争期间漂泊无依的悲痛,表达了作者对饱受战祸摧残的普通百姓的同情。
二、“东篱”的特定含义
“东篱”最早用来代指培育菊花的地方,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人品和精神风貌为后世文人所仰慕,故而历代文人便用“东篱”来喻指陶渊明式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使之蒙上一层超凡脱俗的色彩。
三、“长亭”是什么的代称
古时候,驿路上每隔五里设一短亭、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供旅人休息,送别亲朋好友往往也在亭中设酒践行。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如周邦彦《兰陵王》中“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四、“杜鹃”象征什么
周朝末年,蜀王杜宇在臣子的逼迫下让位,隐居山林。相传,杜宇死后灵魂化作杜鹃鸟,叫声凄切,在暮春初夏时节昼夜悲鸣。因此,古典诗词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
五、“寒蝉”渲染的气氛
“寒蝉”指的是秋季里的蝉。秋后的蝉活不了多久,一番秋雨之后,蝉就只能发出几声短暂而微弱的哀鸣,给人以悲哀的感受,因此在古典诗词中,“寒蝉”常用来渲染凄凉萧瑟的气氛。
如“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等。
六、“流水”代表的情感
悠悠流水,延绵不绝,没有一刻止息,因此古代诗人在抒发难以遏制的哀愁时,常会用到“流水”这一意象。
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七、“柳”用在什么场合
古时候,人们在送别亲友之时,往往要折柳以赠别,取其“柳”与“留”同音,以表达“挽留”之意,因此在古典诗词中,“柳”经常作为描写送别场面、抒发别离伤感之情的意象出现。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八、“船”有何意象
船在水面上飘飘荡荡,往往让人觉得无所依靠。因此作为诗词意象,它主要被运用在两个不同的方面。
一是用来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涯,孤独无依的心境,比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
二是用来暗示超然洒脱、无拘无束的人生态度。比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
九、“鸿鹄”常用来比喻何人
“鸿鹄”是古人对天鹅的称呼。《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以千里高飞的鸿鹄自比,将一起被雇佣耕地的雇工比作低飞的燕雀,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感慨,表明自己不同于平庸之人的远大抱负。
此后,文人墨客常用鸿鹄比喻志存高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