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上册153-162

上册153-162

作者: be4b6c88d57e | 来源:发表于2017-05-03 09:34 被阅读0次

P153

弥帝嘉那尊者的故事

弥帝嘉那尊者,是朗达玛灭佛后的后弘时期,从印度进入西藏弘法的大师。尊者是印度当时最有名的大学者,也是一位大成就者。他的母亲往生后,投生到西藏康区一户游牧人家的石墩里,成为孤独地狱的众生。石礅就是煮东西时,摆放锅子的石头。他在印度用神通看到,牧民每天烧水做饭时,母亲在石墩里被烧得很痛苦,非常痛心。

他为了救母亲,也为了把佛法弘扬到西藏,就带了一个藏文翻译兼随从,翻山越岭前往西藏。但翻译在路上因水土不服,生病去世了。结果,这位印度有名的大师,因为语言不通,没有人认识他,就从西藏中部一直流浪到康区,一个人孤零零地走了一个多月。最后,找到母亲投胎的那户人家,当了他们家的牧羊人,长达三年之久。

当他想离开时,牧民问他:“你在我们这里帮忙了三年,我们要怎样回报你呢?”这时,他才指着那块石头说:“如果可以,请你们把这块石头送给我。”在游牧家庭,石礅虽然不是什么财产,却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东西,虽然他们觉得奇怪,但还是给了他这块石头。

尊者将石头敲得粉碎,再用印模作成小佛塔,藏语称为“嚓嚓”,来为母亲净化罪业,累积资粮。所以这个小佛塔,又被称为“弥帝嚓嚓”,在西藏是很有名的大宝物。后来,他学了一些藏语,可是无法用来弘扬佛法,最后只教了几个弟子,就往生了。

阿底峡尊者到西藏后,听说弥帝嘉那尊者已经先到西藏弘(接下页)


P154

法,可是四处打听,都没有人听过他的名字。后来才知道,尊者因为语言不通,在西藏流浪,还做佣人牧羊,最后默默无名地在西藏往生。他一听到这个消息,双手合掌盖住了脸,流着眼泪说:“西藏人的福德实在太薄了!在印度东、西部佛法最盛行的地方,没有一个大学者、大修行人可以胜过弥帝嘉那尊者,他竟然沦落在西藏,帮人牧羊!”所以,有时高僧没有弘法的因缘,也没有办法广传佛法。

弘法与专修

有的修行者,一生不传法,只是自己实修,会不会有成就?当然会有成就,但主要是成就自己。虽然他有修行的功德力,但在未证得初地菩萨之前,能真实利益到的众生,是很有限的。想要利益众生,就要透过讲解佛法来传达真实的义理。

弘法与专修是否可以并重呢?历代有很多高僧和大成就者,不辞辛劳地讲经说法,在传法利生之余,自己一样可以修行,但这和专一实修,仍然有所不同。如果修行已经达到菩萨境界,完全不受世俗影响,用什么方式修行都没有分别,若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还是会受影响。

旦巴德协大师,是宁玛巴噶陀传承的开山祖师,他的上师奖顿巴大师曾对他说:“你可以去寻找噶陀,将来你的弟子会有十万个虹光化身,法脉可流传千年以上;可是你没有很多时间实修,无法虹光化身。”接着,又告诉他,“如果你想虹光化身,现在就要开始实修,若是选择传扬法脉而四处奔波,弟子们会比你先成就。”当时,他选择了让弟子先成就,于是便去寻找噶陀这(接下页)


P155

个地方,并建立噶陀寺,创立了噶陀传承的法脉。

我们有机会学习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遇到上师们亲自传授,不知是累积了多少生世的资粮。却因为粗重的业习,常常让福报白白浪费,实在是太可惜了!

三、教住——正法住世圆满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也称为普贤密意圣教(注解1),存在世上只有五千年的因缘。而我们现在是在五千年之内,佛法还在人世间流传,就是具足“正法住世圆满”。

1.果位期一千五百年

佛陀教法住世的五千年中,第一个阶段是一千五百年的果位期,有很多证悟果位者。其中,第一个五百年,证得阿罗汉果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证得不来果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证得预流果的最多,得到其他成就的也不少。

2.修行期一千五百年

果位期之后,是一千五百年修行期。这个阶段的成就者,没有果位期那么多,但都以修行为主。这时期的修行人,修“戒、定、慧”,很少人破戒,恪守戒律,修习真正的禅定,观修空性智慧。其中,第一个五百年,修戒学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修定学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修慧学的最多。(接下页)


注:

1 普贤密意圣教:普贤王如来幻化的报身毗卢遮那佛,手上宝瓶中有一棵菩提树,树有二十五层叶子,第十三层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刚好对准普贤如来幻化的毗卢遮那佛之心间。因此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又称为“普贤密意圣教”。


P156

我们现在正处于修行期的晚期(注解1)。很多人不持守戒律,有些出家人对于二百五十三条的比丘戒律,沙弥戒的三十三条戒律,都只是会背诵,不易持守。能够不破根本戒,就很难得了,其他违犯的支分微戒,只能靠每十五天一次的忏悔(注解2)来清净。

超过四位以上僧人共住的僧团,必须每隔十五天聚在一起,忏悔一次,只要忏悔就会清净,可是现在连忏悔的次数和时间,也渐渐减少了。但是在西藏和印度的僧团中,这个传统还保留着。

3.言教期一千五百年

前面时代的人,除了讲解经律论,还会实修,并得到果位。接下来的言教时期,是以讲解经律论为主的时代,实修的人越来越少,得到果位的人更是稀有。其中,第一个五百年,学经藏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学律藏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学论藏的最多。

4.形象期五百年

言教期之后,还有五百年执着外相,只是象征性修行的末法时代。在这五百年中的出家众或在家众,就像现在很多佛教徒一样,只是表面上学法和修法,自称是佛教徒,却不知道佛法的教(接下页)


注:

1 关于佛法住世期,不同宗派的观点略有不同。按普巴派推算,现在已过了三千五百年,接近四千年之际,也就是正处于言教期中。

2 指布萨仪式。布萨,为梵文音译,意译为长净、净住、长养等。共住的出家僧人每 半个月集会一处,请精熟戒律的比丘诵说戒经,以反省过去半个月内的行为,是否合乎 戒律。如果有犯戒者,则在大众面前公开忏悔,以便能长住于净戒,长养善法,增长功德。此外,在家人受持八关斋戒,也称为布萨,因为同样能增长善法。


P157

理。到了那个时期,只有外表形象,没有清净戒律,也没有实修者,最后连这种形象也难以维持。

经过这些阶段以后,由于众生共业之故,没有因缘再传扬佛法,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会随着无常消失。

五浊恶世

虽然我们身处五浊恶世中,遭受战乱、疾病、饥荒等等痛苦,但是佛陀的言教和证教还存在,算是非常幸运的。所谓五浊,是指五种不清净的现象,包括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寿命浊等五浊。

1.劫浊

劫浊,又称时劫浊、时间浊,是指时代遭逢恶运,频频发生饥饿、疾病、战争与灾难。

例如,经济风暴不断出现,我们的财富慢慢减少,所用物品变质,不管是食物、衣物、环境等等,随着时间逐渐退化。现在很多食物已经失去天然的精华,所以健康食品、有机食物大为流行。过去古人吃的天然食物,包含人体需要的一切,只要吃一些,营养就足够了,不需要太多种类,但现在我们要吃很多复杂的东西。

而随着人类的聪明才智,本来一个月内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一天完成。表面上科技文明带来了进步,却导致时间的作用规律改变了,使得人类和大自然也随着退化。时间本有的规律被破坏,造成一切现象都在变质,这就形成了劫浊。(接下页)


P158

2.见浊

见,是指见解。当人们特别执着种种身见(注解1)、边见(注解2),远离了正见和真理,邪见外道充斥时,就是见浊。

依照传统,出家众肩负维系正法,荷担如来家业的责任;在家信众提供经济上的护持力量,帮助众生,包括办学校,盖医院等等社会慈善项目,现在则是反过来了。

过去出家人会用功探讨佛法义理,精进实修,讲经说法,以此延续法脉。但现在很多出家众和在家众,着重于用世俗推广佛法,却很少深入经律论,引领众生趋向解脱之道,导致对佛法的认知退步,心性无法提升净化,而产生见解上的质变。

3.烦恼浊

烦恼浊,是指众生充满贪嗔痴等烦恼,而且越来越粗重。

因为人在见解上,缺乏智慧来修身养性,不管是富有或贫困,多半不知满足,烦恼与日俱增,永远觉得痛苦。当贪嗔痴越来越猖狂,就是烦恼浊。

4.众生浊

众生浊,指众生缺乏善根,不信因果、不持戒。(接下页)


注:

1 身见:梵文音译为“萨迦耶见”,意译为“身见”或“有身见”,是五恶见(身见、边见、 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一。因为执着自己的五蕴之身为实有,产生了我执和我所执,故称身见,它是所有烦恼的根源。

2 边见:偏于一边的见解,即常边和断边,是五恶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一。这是从身见衍生而出,因为有实有的我执,而将“我”执着于常边或断边,也就是认为“我”死后,会永恒不变或彻底灭亡。这些执断、执常的见解,都偏于一边,不合中道,故名边见。


P159

众生受到时劫浊和见浊的支配,被烦恼所控制,不懂修善去恶,不畏恶业果报,福报慢慢消失减少。世道人心逐渐沉沦,身体也不如以前的人强壮,所感受的痛苦会越来越深,这是众生浊的现象。

5.寿命浊

寿命浊,指随着众生浊,作恶也多,致使寿命减短。

佛陀时代,人的平均寿命是一百岁,现在则是六七十岁。

虽然有些人极为长寿,但那是个别人的福报。人类用自以为是的聪明,不断破坏大自然,带来很多天灾人祸,对寿命也构成极大的威胁,这是寿命浊的现象。

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寿命浊并存的时代,就是五浊恶世。这些现象在佛陀时代就有了,现在我们身历其境,而且情况更加恶劣。这么想来,我们能接触到殊胜的妙法,还是很幸运。

身处五浊恶世,我们应积极恢复传统的佛法伦理。出家众应续佛慧命,教化众生善恶因果,出离轮回之法;在家众应护持佛法,协助佛法的延续,净化人心。如果人人知福惜福,回归简朴的身心,恢复人类与大自然本有的和谐,才能改变这一切现象。

四、随法转——因缘圆满

随法转,是指自己愿意随学教法。而要进入佛门,随法而转,必须是佛法还在世间流传,还要有学习佛法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随法转是外在条件,是因缘上的圆满。

如果没有进入佛门,佛法的存在对我们也是毫无意义。就像(接下页)


P160

太阳出来了,对于盲人没有帮助,又好比口渴的人到了河边,如果不去喝水,也无法解渴。所以,必须随学佛法,佛法才能利益自己。但也要知道,如果是为了人天福报而学

佛,也只是修习善法。只有为了出离轮回而学佛,才是真正进入正道之门。

五、遇善士摄受——增上大悲圆满

即使具备前面的所有暇满,有因缘进入佛门,但缺少善知识引领,就不知道如何将经论的要点,融入自心而修行,甚至会偏离正道,这是很危险的事。有些人从小就随着父母信佛,有些人从年轻时就接触佛法,可是有多少人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识,体悟佛法的真实义呢?所以,有了佛法,或是自己皈依了都还不够,还必须有善知识摄受。

在《汇集经》中,佛陀说:“所有一切法,必须依赖善知识,一切殊胜之主为善知识。”佛法浩瀚无边,通说有八万四千法门,初学者无从修起,必须依靠善知识归纳精华诀窍,传授实修的经验。凡是告诉我们如何修行正法的良师、益友,都是我们的善知识。有福报遇到善知识摄受,就是修行上的“增上大悲圆满”。

阿底峡尊者对上师诀窍的箴言

阿底峡尊者到西藏弘法时,三个大弟子(注解1)曾问说:“修行人想获得解脱,遍知佛果,是修习经律论三藏,还是修习上师的诀窍比较重要?”尊者回答:“当然是上师诀窍比较重要。”他们又(接下页)


注:

1 三个大弟子:库·尊珠雍中、鄂·勒巴协绕、仲敦巴·杰瓦穷乃,又简称库鄂仲三弟子。


P161

问:“为什么呢?”尊者说:“纵使你对读诵、传讲经律论三藏,无所不知,精通所有义理,但实际修行时,如果没有依靠善知识的诀窍,就会和正法背道而驰。”

他们继续问尊者:“是否可以将上师诀窍,归纳为小乘戒、大乘戒、密乘戒等三种戒律,身口意三门日夜勤修善法呢?”阿底峡尊者说:“这样还不够!”

弟子们不太能理解,尊者又说:“虽然身口意清净持戒,但对轮回没有出离心,所修的一切还是轮回之因;纵使日夜精进修行,学习经律论三藏,但没有回向正等正觉,功德将会被颠倒的分别念毁坏;就算具备智慧过人、守戒清净、讲经说法、观修境界等功德,但没有舍弃世间八法,所修的一切,也只能成为今生的生计安乐,而不可能获得来世的解脱之道。”

阿底侠尊者

所以,得到上师的摄受极为重要。没有上师的诀窍指引,我们无法生起出离心,即使戒律清净,身口意精进修持,果报也会成熟在世间享乐上,仍是将来继续轮回之因。没有上师的诀窍指引,不懂要以菩提心摄持善法,将功德回向圆满菩提,功德就容易被烦恼毁坏,就算日夜精进修持,成果也非常有限。如果没有上师窍诀,不知道舍弃世间八法,不能以解脱为目的,一切善根都只能成为人天福报之因。

现在很多学佛者非常聪明,可以讲出深奥的大道理,但自己(接下页)


P162

却做不到,人和法不能相融,甚至言行偏离了正法,就是没有依善知识的诀窍来修持。这是修行者必须自我检视的。

对于十八暇满,我们要在自己身上,一个一个仔细观察,看看是否完整具足。如果八有暇、十圆满全部都具备,就称为十八暇满的人身。如果自己只具足一些,就要对已经具足的,生起欢喜心,对于还不具足的,要想办法让自己能具足。

实修时,我们不能只是匆匆一晃而过,对这一点要深入思维,要在内心确实生起“自己能修学佛法,实在太幸运了”的深刻感受,对自己才会有真实的效果。

祈求上师


虽然具足了十八暇满的人身,但它仍会在无常中变化消失,现在只是短暂的拥有。有那么多的天灾人祸,不知道何时自己会死;死亡后,又不知道会投生到六道的哪里,很难确定能不能再得到暇满人身。

死亡后,生前所作的善恶因果,会决定我们投生的地方。生前行善多,比较容易转生到天道或人道,更殊胜的是往生西方净土。可是,作恶多端,或是一生修行不如法,有可能堕入地狱、饿鬼或是旁生道。到那时,想再找寻善知识来听闻一次的佛法,都很难了!(接下篇)


相关文章

  • 上册153-162

    P153 弥帝嘉那尊者的故事 弥帝嘉那尊者,是朗达玛灭佛后的后弘时期,从印度进入西藏弘法的大师。尊者是印度当时最有...

  • 张贵栓‖同行,语文主题学习(十九)

    建构阅读体系,三年级上册的“预测”单元、四年级上册的“提问”单元、五年级上册的“提高阅读速度”单元、六年级上册的“...

  • 初中

    语文 初一语文上册 初一语文下册 初二语文上册 数学 英语

  • 小学1-6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检测卷(3)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小...

  • 《列子》上册

    2017.7.23 1.子知持后,則可言持身矣。 2.“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一切功名富貴都不是事業,只是職...

  • 北京大学课堂 目录

    1年级语文上册

  • 小学

    语文 1年级语文上册 1年级语文下册 2年级语文上册 2年级语文下册 3年级语文上册 3年级语文下册 3年级写作 ...

  • 新路径英语三年级单词卡

    三年级上册

  • 试卷:第三单元看图写话

    二年级上册

  • 八上分析语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下载) 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册153-16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wkk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