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67001/ba499957591b7384.png)
如果我极为厌烦某种生活方式,它也不一定是错的,可能我在进化过程失去了体验其中自在空间和安宁之处。当我需要被聆听时,感觉痛苦需要当下时,一切在发生,其实每个人都有局限之处,应该陪在整体的边缘,安于形成自己,就待在合适地方。我每天辩证它们就是我的日常研习,让我回归静态、零度,才有安眠。毕竟目前问题从不是我爱谁,而是我是谁,去哪里。我已知道但还是会去问。我为什么要问,今天在《回响》里给了我答案——如果你能给我那句话,后面为何不承认;或许就是因为当时你不敢接受,毕竟我们都渴望义无反顾地被接受。后面董洁饰演的角色能够看到变奏与转化,她终究是要自我完成的人,透过慕达夫完成它,或许那也是她自己心声。正是我想探讨的话题与主题,一个写作者需不需要另一个写作者的认可与欣赏。我目前的答案是阶段性需要,最后还是不需要。我们不需要被凝视,而是孤身上路,无论作品的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上,贝贞不再依赖慕达夫的评论与对自我凝望的定位。
对于冯导作品,我一直觉得都很有深意,他是有话说的,而且给出的还很多,大部分人因为够不到这个层就觉得他完全是中二或倒退。不说原著是否改动,我还是很喜欢的,它探讨情感内核与被凝视造成的影响与结果和可能。纵然从《只有芸知道》同样感受到类似的探索,那个来自于他朋友故事原型。讲述了偶然性的必然。到了这一部感受到的是不同关系的辩证辐射,原著准备也读一下。他给予徐帆的角色定位我挺无语的,有种矫情里莫名的脆弱,虽然似乎也能动人。我总觉得他不希望她看到自身主体性,虽然也给了相应的自由。其他几名女性也是不同的选择,无论是警察还是死者还是原配还是一系列女性角色,贝贞的女作者视角,我挺喜欢她最后与慕达夫的对话,她完成了自己。
冉咚咚的结局也是不错的,两厢情愿的愿打愿挨,没啥好说的。
不要做生活的受害者,有些东西你也背不起,即便不信命也没必要豁出去。没有必要做孤勇者,就好比我的内心住着胆小鬼这都没什么。
学会止损或是迂回,曲线救国没关系,好饭不怕晚么。只要有热爱就没有事,讲述的是关系,却很接近文学性,我是喜欢这样人文性的关注视角。无论《我想和你好好的》还是《过把瘾就死》还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还是说《手机》,接近的内核不同的表征。
冯导关注的是我关心着的,有些人不能成为恋人爱人,还是可以成为朋友的,要么就把故事当成故事,要么就穿透故事。别做可怜的死者,那个受害者,那个中间人。看起来似乎也没什么,每个事情都有前因,做不到的事就不要挑战,也不会因此就是弱鸡。
做自己,量力而行。与此同时,缓慢突破自我,也绝无问题。婚姻之中遵循另外的轨道,里外的人可以观望但没必要干涉彼此的意愿意志。尽情成为你自己,什么人也别活在幻想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