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学期第二次作业,看起来只有一个表格,刘老师让梳理职业生涯的高端表达——自己的作品、学生的作品、学校的作品,文字、文章、图书和多媒体等,其实要你对职业生涯中的作品进行数字化的归拢,当我想完成作业时,我才仓皇的发现,自己从未有这意识,把过往好好地穿线成珠,至此,再梳理再收集都来不及了,它们早已散逸在岁月中。
办公室宣传写作---半江瑟瑟半江红
我的写作从何而起呢?最早在中国水利水电十一局下面二级单位的办公室,工作并不多,办公室主任提醒我可以多下基层了解一下情况,写点简报,这个工作一直没有人弄过,办简报,主任希望我能开启。下到基层确实有很多素材,有素材就能写好吗?那可不一定,除过自学外,主任推荐我上午坐办公室处理业务,下午到五楼报社跟着编辑们学习,有时候还下基层工地,在懵懂中对于写作有点点开窍,一期期的简报出来就送给各部门和基层的员工看,基本保证每月不少于一期,那是我写作的初期,想想很稚嫩,经常跟随领导深入基层对工作就有个更深切的了解,在单位调整中25岁就当了办公室主任,在实践中开启了自我的不断打磨。
教学研究写作——无心插花花自发
后来到了教学一线,几年后作为教研组长逐渐获得了市教研员的青睐,她邀我参加以“读写结合”为核心的省级课题组,我基本做到每课一写,寻找巧妙而又有效的写作点,仿写、扩写、续写、重构,每天把学生有创意的作品片段收集起来,就成为论文和结项报告最饱满的过程性资料,这个课题结项获得了省级二等奖。至此开始,实践中的写作走向了理性,读写结合,也让语文作业由呆滞的刷题状态走向了趣味的创作状态,一些学生觉得很烧脑,更多学生却从中体会到了创意写作的乐趣——苦并快乐者,为他们热爱语文,真正实现语文的生活化提供的表达的最佳通道。
当时,学校绩效考核中师生发表作品都有奖励,师生投稿、参赛的意识都很强,省级、市级的奖状师生拿到手软,学期结束的时候,我能轻松拿到了“巨额奖励”,无形中推动了写作的开展。
后来我参加省级名师的评选,需要当场演讲,我在准备演讲稿的时候,阅读大量名师的作品,最终选择了魏书生、李镇西、余映潮老师的故事,他们广读博览善写作感染了我,是呀,没有一个名师仅靠高分获得,没有一个名师没有自己的独特表达,名师就是善教乐读善写者,此时力不能达,心向往之。
教研改进写作——欲上青天揽明月
后来到了郑州,身兼语文老师、班主任、年级主任,后来又成为郑州市教科研专家库成员,学校成为省市级教科研基地,我在教学和管理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忙完一天工作后,多一个人待在办公室里,读读写写,近二年的时间,写了十多万字,后来整理打印出来,给文集起了名字《且听风吟》,后来换电脑、换办公室,几经辗转也都丢失了。
这些年主持和参与省、市、区、校级课题近十个,写了大量的文章,也发表了一些,但都本着断舍离的思想,没有保存的意识,做完就完,这和刘老师细心地保存着43年的资料,集腋成裘,不断奠基着职业生命的高度,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那些当初毫不起眼的东西,堆积起来,展示着一个老师的过往,形成了他独特的“编年史”,年轮清晰,内容丰厚。既可读来追忆如歌岁月,亦可让后来者捧之模仿、追赶,我的缺所剩无几。
新网师专业写作——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后来加入了新网师,从之前的打卡、批注到后来的写文章,很多保存在打卡小程序上,电脑的文档上,最后目睹犟龟们的精进,在简书上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二年时间,断断续续写了60万字,分为研教、研学、读书、有思等几个系列,从之前的每次写作都扎着架势,要写出美文,到现在每天一个多小时完成写作,践行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理念,但是精品发表的意识一直不够。新网师写作业是最烧脑的,还有一些发表在新网师的公众号上,这些都成为我外出讲课的最好的实践素材。
回首几十年,空有耕耘,鲜有收获,和刘老师观之丰厚,握之丰美,望之羡慕的那些沉甸甸的作品相比,我缺了什么?缺乏一种长久的规划,缺少了心无旁骛的专注,缺少持之以恒的掘进,缺乏脚踏实地的耕耘,缺乏收集颗粒归仓的意识,缺乏把写作变为作品的理念,缺乏整理后的完美呈现。
树叶,一岁一枯荣,我却在近三十年弹指一挥间,细看过往竟是恍然一梦全做无,散逸的过往呀,终究圆不了一个混沌的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