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情怀”一词大热,什么都能引起人们对情怀的讨论,而刘若英执导的新电影《后来的我们》,再度引起人们对“情怀”的热议。
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因为我没有电影里那种关于“前任”的情怀,所以没去看,我从不认为对前任的念念不忘是一种值得称道的情怀,所以自然也不会花费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坐在电影院里看那种与我的情怀无关的所谓“情怀”的电影。
不过,这个字眼看得太多了,我也难免会好奇地问自己,你的情怀是什么呢?
写作的时候,完结一个场景,回头再读时,发现地点原来是在苏格兰,广阔的海,刺骨的寒风和嶙峋礁石……又是苏格兰,我又写了苏格兰,还写过英格兰,如果人一定会有某种情怀或是情结的话,那么我的情怀和情结都在英伦四岛上。
可是我一直没有去过英国,光从距离上想一想,也觉得是很遥远的地方,但还不至于遥不可及。
去年带风宝去南京博物院,正好有苏格兰官方的布展,里面都是有关苏格兰的历史图片和文物。时间已是下午,苏格兰展区里人很少,所以我带着风宝慢慢参观,在每一帧图画每一件文物面前驻足。
那时风宝还在上幼儿园,对事物的好奇心比现在还要厉害,一直问个不停,我也对着她讲个不停,后来她问我,你没有去过,为什么会这么了解这个地方?
我回答,因为是我曾经要去的地方,所以才会很了解。
不过她说,还好你没去,如果你真的去了那个地方,你就不是我妈妈,我也不会是你的孩子。
我说是的。
后来,孩子在访问留言的地方,让我代写了一张免费的明信片,盖上苏格兰的邮戳,然后投进了一米多高的红色邮筒。虽然上面没有地址和邮票,明知寄不出去,但孩子还是觉得它一定会到达某个地方,保存着她的梦想,然后直到实现的那一天。
风宝让我在上面写的是:希望有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你!
这个“你”当然是苏格兰!
曾经拿到的一份OFFER,学校就在苏格兰。不过真的庆幸没有入读,否则,不是毕不了业,就是回国变成海待,毕竟MBA的专业不适合我,专业所面向的职业规划也不适合我,我还是只适合呆在书斋,或者做一份平庸稳定的文职工作。当年报MBA,也是急功近利,然而急功近利的事,真的就难以实现。
去年在上海,和一位留英回来的朋友吃饭。朋友小我好几岁,当年在我做群主的留英群中相认。当年群里几百号人正在忙着申请留英,只是那一年,几乎所有人都出去了,只有很少一部分留下,我便是其中之一。
去上海的时候,和他见面并未在计划内。因为十年来,我们不过偶尔在网络上闲聊几句,始终保持似有若无的联系,但没想到刚到上海,他便给我打电话说,小丫姐,我们找时间见个面吃个饭吧!
我有一些非常亲密的网友,但这位朋友虽然相识多年,却始终陌生,所以我甚至想过是否要拒绝,因为见面实在不知说什么。可是朋友很热情,所以还是硬着头皮去相见。
那天和女儿从迪士尼出来,坐了一站地铁出来,朋友的车已在地铁站口等。
我活这么大年纪还没坐过高档车,第一次坐的高档车就是这位朋友的大奔。坐进车子里,风宝就高声叫道,妈妈这车好好呀!
其实那一年留英回国的,不少都坐上了奔驰宝马,而眼前这位朋友,当然也是其中之一,在上海有自己的公司和产业,倒是我,随便一眼就能分辨是地道的家庭妇女。
朋友虽是富家子,自己也做了老板,可是为人厚道又实诚,基于之前我们的交情,他完全可以忽略我,即使不和我相见,我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不过,他却始终热情地邀我们见面,还特地选了一个能够清楚看见黄浦江夜景的地方吃饭。
我不是一个擅长交际的人,加之各自背景不同,所以交谈就显得有些尴尬,话题也总是停留在十年前留英的事情上。
说来说去,后来朋友问我,小丫姐你甘心就这样一直生活下去,不想再去念个什么专业,做点什么吗?
我回答暂时不会,不过不排除以后会,也许我六十岁的时候会去选一个我真正喜欢的专业来念,比如戏剧文学,或是英国文学,但眼下孩子和家庭最重要。虽然目前的生活看似平淡,但我很享受这种安稳的生活,我本身也不是一个喜欢忙碌漂泊的人。
我的生活和朋友的生活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对于男人来说,朋友是成功的,因为有自己的事业、产业,对于女人来说,我想我也是成功的,因为有一个安适幸福的小家庭。
我从来不属于可以唱大女主戏那一类型精明能干的女强人,只是一个喜欢写写画画、浪漫多过理性的文艺女青年,也绝不属于创业型挣大钱干大事的人,这一点,也是上了年纪以后我才了解自己,不然年轻时,也常为出人头地这样的大事感到焦虑。
人若总是焦虑就没办法好好生活。年轻的时候常常为未来而焦虑,真的过到了未来的日子,发现焦虑其实无济于事,而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我们太多地担忧了自己无法预测或是无法做到的事情。人是因为有事情超出能力范围才会焦虑,稳操胜券的事情绝不会引起人的焦虑。
而我真的就是一个不算太优秀的人,从小到大,一件事要做到NO.1, 多数时候靠运气 。我的能力和才气、包括运气都支撑不了我的野心,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我变成一个没有野心的人。
朋友和他的太太都是职场中人,所以他应该也很难理解我的选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做朋友。
不知是从小的家庭教养,还是因为留英时受了英式教育,虽是第一次见面,可是朋友显得很有绅士范,对我们母女照顾很周到,即使还没有当父亲,对一刻也难安份的风宝也相当的耐心,吃完饭,又将我们一直送到酒店门口才离开。
朋友走后,风宝问我,你是怎么认识这位叔叔的?
啊——我知道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这个来龙起脉虽然简单,但也很难让她听清楚,我告诉她,我们是因为申请留学的事在网络上认识的。
风宝说,那你为什么又不去了呢?
我只好回答,妈妈能力有限。
常常听说身边的亲朋好友或是熟人又去了国外旅行,有人喜欢韩国、有人喜欢日本、有人喜欢东南亚,我说我喜欢英国。大概因为少女时代读了许多英国小说,对英国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庄园、城堡、草地、白雾、寒风以及拖地的长裙上面,还有绅士们的礼帽,虽然已是过时的印象,但并不妨碍我对那个地方的向望与喜爱,选择留学时,才会一口咬定英国。
风宝偶尔会问我,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去英国看一看。我说肯定有机会去的。她说,好远呀!我告诉她,能到达的地方都不算太远。
前几年,有个留英的妹妹每年回国都会来看我,并常常送给我不远万里带回的伴手礼,有时是香水,有时是英式果茶,有时是巧克力,非常有心。
有一次我们见面在一起吃饭,她说,姐姐,以前我一直觉得你放弃出国太可惜,现在我却觉得你还是没去的好。
那个时候我已结婚,还没有风宝。后来有了风宝,她就更加觉得我留在国内是对的。
甚至她拿自己当了例子作比较。当时她已在英国念完博士又转往美国继续深造,学业事业上都发展不错,唯独感情一直受挫。
女人大部分是感情动物,若问事业和爱情的比重,一定是爱情占的比重大,若是要在两者间选一个,绝大部分人会选爱 情,可就是这个很好选择的爱情,才最让人头疼,因为不是你愿意选,就有得选。很多时候,我们穷尽一生,有些东西就是得不到,比如爱情,比如家庭,比如更加抽象的幸福。
有时买菜,看看那些提着菜篮子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在菜摊上挑来挑去的家庭妇女,也是看到另一个自己,无论此前有过怎样的经历,如今还不是一样买菜做饭带孩子,穿着廉价的衣服过着平凡的日子。
但即使这样,每天睡醒时,我也没有多少值得焦虑和担忧的事,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人的现实与内心世界处于完全平衡的状态吧!
内心的平静安适貌似很容易实现,其实真的比去到英伦四岛还要难,倒是真正我想往的英格兰和苏格兰,总有一天,会面向它启程吧!因为最远也不过万里,而人要抵达安适的内心,却有着无法预知的遥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