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是规律、人道是人性。
天道+人道=得“道”掌握规律、把握人性、踏准截点你就是神人。道家有一句话叫做,欲求仙道,先修人道。
如何掌握规律?归纳总结相似的、反复出现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未来可能发生的趋势,要有事实、结论和论据,数据量越大越接近真相。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什么,看过去发生的总结出规律,通过看本质总结规律推导出未来可能发生的景象,才知道当下需要做什么。
如何把握人性?人性的特质一面是自私的,如:自私、贪婪、恐惧、喜欢被认同、被赞美、被爱等,一面是善良的,如:爱心、同情心、怜悯心等。如何把握人性?对人性的认知,靠的是感知和共情的能力,人性即人心,偏重感性方面,这就是心法,把握人性用利益分析法分析人做事背后的目的。
如何踏准截点?将趋势发展的时间进展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等)相结合,判断出有利的行动时间,进而做出有利的行动。
什么是“人”
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除了具有“能劳动“(一切动物,生物不具备的)”能思维“(也是一切动物,生物不具备的),人更有“能接社”的能力。从社会中来回到社会中去。在现今社会主义社会中,就是从社会主义社会友爱中来,回到社会主义友爱中去的两者结合。
什么是“人性”
“人性”包含三个要素:一、“性质”【劳动思维能力】,二、“性情”【喜怒哀乐】,三、“性格”【内向,外向,豪放,孤僻等等。三者有一根红线,“仁爱”贯穿其中,爱调动了劳动,调动了思维能力,更调动了结合成社会的能力。
人道
指做人的道理;仁爱的同情心;社会的伦理关系;尊重人类权利,生命的福利,爱护人以及其它的生命,反对残暴不仁的对待其它生命,关心人性的道德理念。见元施惠《幽闺记·招商谐偶》:"一时见君子,匆匆遽成人道。"
[humanity]∶以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等为原则的人事或为人之道。
[human sympathy] : 不残暴不仁的对待其它生命。
[humane]∶中国古代哲学中与"天道"相对的概念。一般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
学习阴阳,对人性的根本要有深刻的认识,否则难免迷汇,甚至痛古,大多数人都会半途而发。知人性,人生少些迷惑与烦恼。知人性,学习少些弯路与纷争。人性本恶,天性本善。
人是木,少阳之体,生活在后天金水己的环境中,环境造就人,人的禀性被金水己阴所主导。禀性即人性,阴为恶,禀性恶就是人性恶,这就有了人性本恶之说。
但,人的天性少阳是不会消失的,只是被本性的恶所掩盖所污染。
少阳要成阳,喜火与戊土,人往高处走,人类从没停止对真与善及美的追求,这同样是天性使然。人性恶,唯有教育与法律,一文一武,抑恶扬善,才能保持阳的天性,走向光明。教育与法津,文明的两大保障。人的天性为少阳,阳珍贵却脆弱。
当阴阳一旦成为谋取名利的工具,为利益而阴阳时,那么,人性的恶,将会在阴阳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是无知,就是无耻。
就连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好坏优劣、富贵贫贱、寿天吉凶的标准,到大师遍地的今天,都还没有统一,或者说到现在都还自以为是,这叫人如何学习、如何论命?
其实古人说的已经非常清楚,就中与和两个字,看平衡系统与和谐系统。人性本恶,天性本善。
人生是一场修行,名利只为维生,去习性、化禀性、明天性,人生的终身追求。
人性与人道,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其中的差异却不多道及。人性是指个人,人道则是指社会。没人性者,行事肯定不人道;行事不人道者未必没人性。但是,行不人道之事者,通常人性是有缺陷或严重缺陷的。把别人当作人来对待时,必守人道,于是乎我们说他有人性,是由人道而及人性。反过来,当一个人对人不行人道时,别人也就视其为无人性,对无人性之人如何对待,可谓众说纷纭,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个“其人之道”,可以是“人道”,也可以是“非人道”。
一是毋以其非而为非。也就是说,他不人道是他的错误,但我们如果不对他人道,则是我们的错误;不能因为他犯错,就是我们犯错的理由。
在西方语言中习用的“人文”一词来自拉丁语“humanitas”,这个词既有“文化”、“教化”、“教养”、“文雅”的意思,又有“人性”“人格”、“人情”、“仁爱”的意思。
但自两千多年前西塞罗在《论演说家》中用这个词指一种独特的教育大纲起,后来使用拉丁语的人们就越来越多地在前一种意义上使用这个词,亦即主要是将希腊语中的“paideia”(指为了培养自由公民而实行的一种全面的文科教育)的意思赋予这个词,而不是将希腊人称之为“philanthropiad”(指人们之间一种友谊友爱的精神)的意思赋予这个词。
这样,我们也许可以通过“人道”、“人文”和“人性”三个概念来做一些区分(这也大致符合这三个词的中文意思):“人道”是指关心别人,甚至尤其是指关心弱势者,例如救死扶伤。当然,“人道”根本上应当是指一种同情、仁爱,以合乎人的身份和尊严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人。
而“人文”则主要是指一种文化、教育、教化,以及个人通过这种教化所达到的一种自我实现和完善。
“人道”是指真心关怀他人,是体现一种同胞之情;而“人文”是努力实现自己的各种才华和德性(当然也包括道德的德性),同时也是展现人类各方面的最高优越性和独特性,在自然界留下自己的痕迹(“纹路”)。
而“人道”和“人文”这两个方面当然都是符合“人性”的,符合既不同于“动物性”,又不同于“神性”的“人性”。它们恰好展示了人性的两个基本方面:即一是发展自己,一是关怀别人;一是致力于最高,一是垂怜于最低。
古人更多地考虑前者,而今人可能更多地是考虑后者。所以,现代社会在最低的,尤其是物质生活的水准有所提高的同时,最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准却可能有所下降。
“人文”的教育所追求的理想是博大、优雅和完整,因为人是完整的,世界是完整的,人不能片面地割裂自己,不能物化,“君子不器”。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所有的学习和训练内容都是为了培养德性,都是为了人的博雅、卓越和完美。
中国的“人文”传统发展到后来的确有点过于文弱了,它埋在书卷里的时候也许是太长了。所以我们会希望它注放一点野性,注放一点生命的活力和勇敢,让我们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应“蛮”一点(当然也不失内心的优雅甚至某种温柔)。
中华古老的人道核心是"尚中"。中字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核心名词。最早记载为在4600年前尧传给舜的四字心法"允执厥中",其意义为真诚的保持中道,不偏离中道,北京故宫中和殿上方匾就是乾隆皇帝御书的允执厥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道即为"义"道,孟子:"仁,人之心也,义,人之道也" 此人道之传统即为义道。《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宋襄公不击敌半渡,以之无义也。楚国臣子意图弑君,因为楚王意图侵周有亡楚之危即为不义也。豫让报恩以智氏遇其国士不报无义也。此义道可谓超越身份等级国家民族等一切羁绊,而将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首位,所以人之为人也。
其后,各家论为人之道多歧义。孔子主推己及人以行"仁";孟子主张物德"君子远庖厨也";墨子主"兼相爱,交相利";老、庄主"恬淡寂寞",法天道之无为;荀子重要,以"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所以道也",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礼记》提出"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 有道之在者也"。
经过儒家的不断发挥,人道一词被赋予了更高的人文含义。人道,成为一种对做人基本价值的追求,成为一种是否还称得起为人的底线。如当代学者聂文涛博文:"今天,我救助糖尿病患儿,不是为了仁道。孔子说的仁道,那是讲给君子的。而我,曾经放弃了很多次救助孩子的机会,因此不能再谈什么仁道。我今天所要做的,是人道,是追求做人的基本价值。换句话说,面对这些孩子,我能否扪心自问:我还是一个人吗?"
人性是物性的绽放 人道是天道的赓续!
人生有两大本领需要掌握:一是洞穿人性,二是看透规律。规律是天道,人性是人道,它们合起来就是真相。世界上只有1%的人才能真正看到真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