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家父总是喜欢给我讲故事,未入学之前还不识字,家里有很多的漫画绘本。可能是语言环境的耳濡目染,所以刚入小学的时候,我的语文会比数学好,尤其是写作文。家父是学文科的,觉得文科不如理科有技术含量,所以对数学是很重视的。我的数学没有语文那么好,也算过的去,只是相比于算数的逻辑推理而言,更喜欢文字的东西。那时候我是很喜欢语文的。
后来,我的数学成绩开始拖后退了,我真的会觉得自己不擅长数学,别人很容易理解和计算的题,我得花点时间,而且有时候会觉得,“天啊,我好像没看懂啊。” 家父觉得我需要一个数学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初中的时候就选择了数学老师当班主任的班级。尽管老师的教学经验不错,但想提高,总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以前比较喜欢的语文科目,也因为很嫌弃语文老师,也变得不喜欢了。语文数学,都没有特别出彩的。初二家父对自己看管的很严格,他觉得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是很关键的一年,决定了你将来成绩是不是能跟的上。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认知。就算看管的很严格,顶多也就是给我制造了一些紧张压抑束缚的氛围,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根本无用,很可惜他并不明白。
我觉得自己非常的幸运,因为那一年的数学刚好学几何。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喜欢代数,但却非常沉迷于几何,对图形符号和推理很有兴趣。也因为这样的兴趣,让我产生了很强的学习激情,我把整年的课本提前学完了,课后习题全部刷完了还嫌不够。就如我同学说的一样,看起来我像是酷酷的不做声,一不高兴就看书,然后考出的成绩很牛逼。其实,他们不知道那是因为是真爱,连代数也跟着学好了。
当我回想小时候的学习经历,其实并没有特别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科目,我的喜欢不喜欢都跟老师有关,跟我的心情有关。很可惜,老师不太懂得去引导我们去发现学科中的有趣,也不懂得发现我们的特点,家长也不太懂小孩子的心情,不太懂得疏导小孩子在学习中受到挫败而压抑的情绪,不太懂得去帮助小孩子寻找合理的学习方法。等我们长成了大人,我们又在用循环的模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觉得在学校里,如果老师教学有趣,关注孩子的潜能,对孩子们不会区分对待,大多的小朋友都会对教的科目有兴趣,也就有动力学习。在家庭里,家长能鼓励孩子,体察孩子的情绪,学习的障碍,帮助孩子成长。小孩子就会在一种虽然有压力但却比较愉悦的心情下学习。
记得奇葩说里的詹青云在谈小时候父母给她的教育,为了寻求好的教学资源,换过很多学校,每次换学,学习都是平平甚至垫底,但父母一直相信她,“妈妈相信你小学毕业的时候就会考第一”,这份鼓励或许也是她很好的动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