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
南方医科大学(原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博士,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中药师,国家二级健康管理师,康复理疗师,小儿推拿师,高级催乳师,现为全职妈妈一枚。
今天的重磅级话题开幕,胖友圈刷屏了一系列激励人心的美图,作为一个日常带娃的少女(我年年十八)还是被这春风采迷倒,赶紧打开手机接收最新消息。
作为一个搞中西实用育儿科普的少女,我当然首先还是不免俗气地搜寻跟我们相关的最新信息,来源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的这则消息让我眼前一亮。
今天大会又重申“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个内容,我姑且笨拙地认为,那些反中医的言论,麻烦你们都先让让,滚一边去吧。
回顾今年医学界的一些动作,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就是俗话说的“西学中”,国家再次鼓励西学中,对社会意味深远。还有关于给予确有专长的民间中医正规开业的机会,这无一不在提示,在往后这些年的中国里,中西医并重是一个持久存在的事实。
而作为普通的家庭,“坚持中西医并重”,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往后可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自己或者带孩子就医的过程中,会充斥着中西两种不同的医学服务、药物、治疗供我们选择。
接下来问题来了,
孩子生病了究竟带去看中医还是看西医?
看了西医又开了一堆中成药,到底该不该吃?
上网百度吧,这帮老是开中成药的西医又总是在反对儿童使用中成药,这让我们这些困难群众究竟该怎么选择?
其实对于一个家庭,我们想看到的最终结果是每位家庭成员都健康平安,这两套医学都有各自的特长,都曾经帮助过无数的患者,这些口水战对我们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反正也看不懂,不要过分自我代入。
但确实这个中医的领域鱼龙混杂,我们怎么能从中分辨并找到合适的医疗支持?
我认为第一步应该做的,是去正规的医疗机构找正规的中医看病,正规地做治疗和吃药。
为什么这么说,
比如就中医在使用中成药这件事上,跟西医就有很大的不同。
中医非常重视成药的药物组成,相对没那么重视下面归纳的所谓“主治症状”,因为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意思是,当一个人感觉不适的时候,这个状态可以总结归纳成一个病证,同一个病证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病种中,所以中医实际在使用中成药的时候,可以不受所谓主治症状的限制而围绕“辨证”这个根源去使用。
西医在使用上会更重视“主治症状”里提到的不适症状,而不看组成成分和功效,毕竟也看不懂,只能靠后面提示的症状表现去用药,所以也就相对容易出现用药不对证的结果。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孩子咳嗽,可能看西医时因为医生看到咳嗽,所以一概开出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去看中医时,中医在使用中成药上就显得很谨慎,告诉你需要分清寒热,因为同样是咳嗽,热咳的小孩吃小儿咳喘颗粒可能就会药到病除,但寒咳的小孩如果使用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就会雪上加霜。
正因为看到如此矛盾,所以国家提出西学中,办了好多进修班和讲座,希望能在医学界更好地改善这个矛盾的现象,给困难群众们更好的看病体验。但这毕竟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好的言论支持,时不时来个自相残杀,困难群众只会更困难。
常常会有人私信问我该找什么医生看病,我一般会回复,
第一,如果要看中医,开中成药,首先还是应该去正规医院找正规的中医大夫咨询。要看西医,开西药,去正规的医院找正规的西医大夫。
第二,对于各种打着纯天然中药成分旗号的保健品,长期服用应该先咨询正规中医师,再天然的中药也是药,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时间里都适合。
第三,对于各种花样百出的养生调理机构,首先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提供的传统疗法服务,至少在治疗安全性上得到保障,毕竟江湖骗子不少。
当然,如果能找到靠谱的中西医结合医师,对困难群众来说是更好的选择,我们中西医结合这个专业也应运而生。
在这个时代的号召下,我的导师曾经教导我们,中西医先不管能不能结合,首先应该并重,所以开设了西医跟中医各自完整的一套课程,各自使用自己专业的权威教材,供学生学习两套专业的教材,两套专业的理论,两套独立的思维。
跟随号召,下午整理了下本科的部分教材,呃……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当时是怎么活过来的
不难看出,这些在医学教育领域深耕的老一辈教师们对下一代的传承有着独特的眼光和由衷的希冀,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我辈应该加倍努力,更广泛的接纳,和更独立的思考,坚守我们的事业,一味的抱怨并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好。
“机会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永不放弃!同心、同德、同使命!”
我就是做得了脑科学实验,上得了中西医临床,写得了英文专业论文,发得了国际期刊,做过循证医学研究的中西医结合女博士。中西医结合专业训练十年,顺便娶了个工科男,养了个娃,想用中西结合的思维和大家分享与猪队友从不想要孩子到养娃路上的有趣点滴,教你从零经验小白快速成长为别人口中的育儿达人,绝对实战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