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小说《谁的青春不迷茫》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了,这部青春校园剧让喜欢这部小说的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影片中,描述了校园里的点滴故事,其中有个情节我印象比较深刻。处在高二年纪的学生,课业压力大,学习负担重。教育局来学校走访调研,走进一个班级,随机点了一位学生问到:“你们现在的作业多不多?”这位同学说:“不多,我们学校特别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还注重仁义礼智信的传承,是真正的素质教育。”随后,教育局同志又点了一位同学,这位同学是班级里的学渣,学习成绩垫底,被问到学校有没有补课或者晚自习延长的现象,以及还有没有音乐课和体育课时,他直言不讳的回答:“有啊,我们音乐体育课都被数学语文了。”教育局的领导看着老师,老师尴尬不已,支支吾吾的说:“他是个后进生,他思想有点…”
同样一个问题,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回答。这位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说的是大实话,却在事后被老师训斥:“你知道你这一说给学校带来多大的影响吗?我看你就是成心!以前的事我都不跟你计较,我把你当小孩,但是这一次,你必须给我认真反省,一点集体荣誉感都没有。”这位同学低着头,不以为然的说:“老师,我之前是做过一些不靠谱的事儿,是我对不起您,但今天这件事,我不知道要反省什么,如果今天我们在学校都要说假话,那明天我们走向社会,不都乱套了吗?”老师生气的说:“你还在这强词夺理,你认不认错?不认错别念了,回家!”
且不说根据法律的规定,老师包括学校都没有权利随意开除在校学生。就说老师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是让人啼笑皆非。学生成绩差是一码事,而对于教育局的调查,这位学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并不带有个人的情绪和偏见,却被老师批评没有集体荣誉感。难道在这位老师眼中,所谓的“集体荣誉感”,就是以教育者的身份,让学生昧着良心编瞎话,遮掩学校违背规定的事实,糊弄教育局的调研吗?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教育局每年都到各个学校进行走访调研,有一次轮到我们学校。在教育局来学校的前一天,学校把环境卫生打扫的非常干净,同时,还在校园里摆放了一些蘑菇形状的垃圾桶,非常富有小学生的童趣。老师让学生把教室大扫除,给即将到来的检查留下好的印象。不仅如此,老师还“自编自演”的告诉学生,如果教育局的叔叔阿姨问“老师有没有体罚学生”、“作业多不多,有几本练习册”、“最喜欢哪位课程老师”等问题时,该如何回答。当有同学提到,事实和老师所描述的有出入时,老师“意味深长”的解释说:都是为了学校更好的明天。
我清楚地记得,教育局领导在调研结束后,学校撤掉了之前的蘑菇垃圾桶。班上一位很有个性的同学谈了对此事的看法后,说了概括性的一句话:“说得难听点,我们学校就会做一些表面工作!”这句话,让班长都无言以对。
古往今来,教育是个神圣的工作,教师被人尊敬的称为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是老师不变的职责与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被用作很多师范类院校的校训。一所学校,应该遵守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条例规定。而一名老师,代表的不仅仅是自身形象,在传授知识,提升在学生中的公信度及个人荣誉的同时,更应该正确引导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让他们懂得诚实守信,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而不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态度,教学生编出一系列的谎话,糊弄主管部门。这样的做法只会让明事理的人觉得无知且可耻。
我曾在一家小学课外辅导班临时带过课,当过辅导班老师。我觉得教育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一个有职业道德的老师,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位学生。如今当我们翻开现在的学生课本,会发现他们学的和我们那时候学的东西大不一样,难度和深度增加了许多,同时也穿插了一些趣味性和实用性,更加贴切这个时代的知识需求,甚至连我们都需要细细琢磨才能解出。当时有学生问到我们一些作业题,而我们也需要推敲和思考方能解答时,辅导班负责人告诉我们,可以把题目留着,事后思考出来再跟学生讲解,切不可乱教,误人子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应该德才兼备的。如果仅仅注重“才”而忽略“德”,即使有再高的知识水平,也不能称之为合格的教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