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看到这么一句话:在笼里出生的鸟,认为飞翔是一种病!那么怎么才能还鸟以飞翔呢?那座属于它的山是不是要注定跨跃万水干山呢?如何不养出笼里的鸟呢?这一连串的疑问引我深思!看来“看鸟”人也不容易呀!
下半年的第一天,小家伙就给我上了一堂关于这个深思问题的生动课。起因于他的"复"学之路。
幼儿园在他眼里好多天就是个神之向往的地方,为了这个地方,昨晚他失眠半宿,又唱又说,直到把我和他爸哄睡了,他还迟迟未能入眠。
本以为这样他今早就不会很早起床啦。结果哪知爸爸的一声:起床上学了!小家伙一骨碌坐起来,没有半点丝毫的退缩。不得不说上学是他自身的内源动力了!
一转眼陪他又半年了,自己面对他又要上学这个事实,体会到了很多的不舍,包括对疫情传染的担心与焦虑。小家伙也许感受到了我的感受,搂住我的脖子告诉我:"妈妈,我会照顾好自己哒,你就放心吧!"小家伙真的一天天在长大,一天天自己学会承担些什么,做妈妈的真的从心底里为他高兴哒!
洗漱完毕,他给了我一个深情的拥抱,强有力的推开家门和爸爸一起上学了。关上门的那一刻我又开始泪水交织了。想起自己小时候每次离开家门都是万干不舍的样子,但似乎我的爸妈并不“感冒”,所以我的分离焦虑还是蛮严重的。直到成年后一点点疗愈,再加上小家伙每次与我分离表现出的平静,才让我感受到原来分离还会有别样体验在我的生命里。我一直努力填充着一种不舍的单调。
正如我学习督导一样,眼含泪水送成长后的重要他人离开,是最有深情的爱。
父母与子女的爱本就指向分离,更好的离开才会更好的相聚。若搞“不离不弃”,这本身就是对成长的一种诅咒,做妈妈的我需要摒弃。经过这些温柔的觉察之后,我渐渐的被泪水幻化成祝福了!
再次返校的小家伙对学校早已并不陌生了,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们让他迅速打进集体,看到他手舞足蹈开心的样子,我的心也被融化了。也被那些刚刚分离的小纠阁稀释着。感同身受的开心是相当具有魔力的。
想想自己这小半年来,说陪伴也算不上真正的陪伴,只是偶尔陪他玩一下,剩下很多时间都是在学习和忙碌自己的事情。小家伙在家里很懂事,并没有在我忙的时候打扰我,只是在一旁静静等候,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都不会问及还需要等待多长时间。
甚至在陪他玩的过程中,我还要忙着插一边耳机在听课复课。我还记得问过小家伙介不介意,小家伙只是回答陪我玩就可以了,心里总会升起一种愧疚之情。
直到后来自己觉察到我和他之间好像总隔着一点点距离,好像这一点距离非要用学习之类的来填补我们感受到的真情实感!
难道我还害怕与他玩耍过程中有过度融合吗?好像有这么点意思。人类所有创造力的产生好像都要从玩中游戏中获取。而我好像唯独缺少游戏的能力。想到这里,突然想到小时候的自己,经常被妈妈关在家里,告诉和小伙伴们玩没什么意思,弄肮衣服之类的……造成了我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合群,我好像无意识的让儿子感受我童年不出去玩的孤独感受。
觉察到这个,我不得不承认我一直在爱孩子的路上有些时候还是重规蹈矩着。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于是乎我放下了课程学习,只是单纯享受与小家伙玩耍的美好中来,我发现他在引导我重新认真生活,热爱生活!
并且我也在玩中体会到更多的体会和感受,并且玩中的学习让我更贴近生活。我们狂热的生活不就是“玩”的艺术能力吗?
孩子只有在和父母游戏中体会到了创造力和生命力、安全感、价值感、甚至是自我效能感……时,他才更有机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中去探索,对未来和外界的好奇孩子本身就具备,我们得小心翼翼保护即可。
就像长了翅膀的鸟早晚都要飞翔,做父母的只要不剪断它翱翔的翅膀,那么天空早晚属于它的。
适时的时候为他遮风挡雨,更多适时的时候也有推出去让他走出去的勇气,更何况是他自愿出去,这前进的步伐无人可抵。
我们为人父母能为孩子准备的,都会尽力准备好,剩下的就是用爱心甘情愿的去引导。他们追逐的大山远比我们想象的还美丽还遥远……正如后浪所说的那样,奔涌吧,后浪!不要用我们的想象去限制孩子们的未来畅想!
一个孩子真正长大的过程一定不是在怀抱里的。一只鸟儿的长大也一定是在飞翔中。所以我的不舍与不放心的背后,还有一丝对孩子处理问题的焦虑。但是,一个孩子要走向学校中去,一个人也要到大社会中去磨练成长,这期间就不会永远只遇见快乐的事情,总看见亲切和友好,像小鸟那样遭遇啄打也再所难免,这也不是我们不让他们出飞的理由。
我们不能让孩子只准备着在我们可预设范围内的一种遇见,还要让孩子遇见更多甚至我们未曾遇到的遇见,这样,一个孩子怀抱之外的路才可能更真实,一个孩子的准备也便会更完整,他们的世界体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孩子在渐渐长大,我不想说父母除了老去,我们仿佛又做不了什么。金钱上的给予,如果只能证明我们权威的选择,我们最好不要轻易去做。我们要做的是我们的心理还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站在孩子的角度,还要摒弃自己曾经是个孩子的自己,来增添孩子的角度,感受孩子的心情!
我们随时准备祝福孩子们的翱翔!就如我们在天空中同样翱翔望着他们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