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刘珅宏导师,宋姜华导师以及所有兄弟姐妹们大家现在好!
今天上午参加了大儿子的一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https://img.haomeiwen.com/i15818537/d8e060aea22513d3.jpg)
整个上午一起跟孩子们旁听了四节课,分别包括数学、英语、语文和体育。尤其是课堂教学,给我的感觉是非常震撼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聪明有能力的老师、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再加上这个时代聪明的孩子。
我一边听一边思考着不同的主题。一是我在对比我那个年代跟现在孩子们不同的学习环境,他们是何等的幸福,赶上这么好的年代;二是我在对比不同年代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技能;三是我在对比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四是我在对比孩子在这样的有技能的教学环境中所能学到的东西是什么。
最后我给自己的答案是以孩子这个年龄段和这样有能力的老师以及教学方法,他们一定可以学会书本上的内容,可以说如果单纯的说应试教育,我们完全的可以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学校。
但我的心里始终觉得兴奋不起来,我在思考着还缺什么。期间也在跟不同的家长交流着孩子们目前遇到的问题,令我意外的是多数都是习惯、效率、专注的问题,没有一个说过孝道、恭敬、付出和感恩的问题,而如果这些解决好了,结果是父母可以省心了,孩子学会了课本知识,独立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应该会不错。这样的结果难道就是我们家长期待的吗?难道在这么重要的年龄段就是我们应该给孩子的全部吗?更有甚者,还有更多的家长在外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技能班,都想增加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以及技能,为未来的竞争加分。而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可能是成绩比较好、多才多艺,最后考上理想的大学。难道这就是我们能给孩子的全部吗?
我越思考越觉得沉重,因为我想培养的孩子不仅仅是应试教育下的高分和多种技能,而更应该是懂得恭敬、感恩、担当、付出、勇敢、自信、自律、坚持、有包容心的孩子,而这些谁能给孩子,是学校吗?什么时候给孩子,是等到高中考上大学吗?
姑且在此先不谈如何给,诚然这些目前学校给不了多少,老师给不了多少,只有我们父母才能给到孩子这些坚实厚重的东西,只有我们才能为他们打下这个基础和播种那棵棵根苗,别人无法替代,所以可想而知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陪他们走好应试教育这一块,我们还有更大的责任再等待我们。可能有的父母说,跟着我们孩子一定不会变为坏人,难道我们对自己和孩子的要求就仅限于此吗?生而为人,我们要如何教孩子做好“人”,任重道远。令人惋惜的是,更多的家长还仅仅停留在陪伴应试教育这一块,觉得把孩子交给学校、让学校教就可以了,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
另一个引人深省的问题是,孩子处于7-8岁这个年龄,是多么好的年龄啊,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去接受更多东西,如果仅仅用应试这一块的要求来要求他们,真的浪费了这么好的年华。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在三岁左右形成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情感模式决定了长大什么样,而在7岁左右形成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情感模式决定了孩子的一辈子,尤其等孩子过来14-15岁,孩子的很多东西都已经注定,无法改变。另外一方面,孩子的天赋是递减的,即孩子的天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递减:
第一天赋培养区:胎教
第二天赋培养区:早教
第三天赋培养区:幼教
第四天赋培养区:小学阶段教育
13岁之前的教育是孩子一生的教育基础,也是最好的教育阶段。13岁之前孩子形成的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情感模式)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的,更应该懂得、重视和抓住7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不仅仅是应试教育下的高分低能,如果现在能够让孩子学会恭敬、感恩、担当、付出等,这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品格,为他们保驾护航。
更让我深思的是,很多家长仅仅停留在孩子的习惯跟应试教育不相符上而烦恼,根本没有思考过应试教育之外的事情,我们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是一个有能量、有智慧的人吗?应该说只能培养出来有技能的人,甚至连基本的抗压能力都没有,也可能是一个不懂孝道的人,自私自利...
而刘老师苦心研究总结近30年而形成的家庭教育,恰好是弥补应试教育所缺的重要体系,是一个人根上的教育,这么好的东西,在我们免费义务推广的过程中,还被很多家长拒之门外、另眼相看,真的是很可惜。很多家长宁可自己去揣摩,一知半解,也不能放下自己去学习接受改变,执念之深,甚至是傲慢无礼。
从这一点上,我也深深的看到了我们免费义务推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即使被很多人误解也无所谓,能影响一个是一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家人幸福、让更多的孩子快乐成长。
感恩遇到刘老师,让我有机会系统的学习了家庭教育,也让我有能量和智慧去改变目前的现状和去影响身边的人。
深圳弟子:彭永华分享 2019/4/17(第28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