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于代田文志《针灸临床治疗学》一书,案例详实。本人打字不易,请认真读完。
特别是患有胆石症的,不妨尝试一下针灸(以艾灸为主),不用摘除胆囊,还无副作用,
作者简介
泽田健先生是日本针灸史上的巨擘。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以阴阳、五行为指导原则的医学典籍,对《素问》、《灵枢》、《难经》、《十四经发挥》等学说更是不遗余力地进行钻研,并引证于人体中,用于对十四经络体悟,从而阐释穴位本义,创立了于诊断和治疗均颇有意义且独树一帜的泽田派针灸。
代田文志长期师事泽田健先生,充分体会到针灸古术真正的优秀,十数年间用尽苦心研究,立志以临床治疗效果来证实针灸的真正价值,积累了数万病人的治疗经验,这些纯粹以泽田派理论运用于经络穴位进行临床治疗和研究的临床医案及新的体会全都在《针灸临床治疗学》中有充分展现。
(一)针灸治疗胆石症的效果
针灸治疗对胆石症的效果究竟是否较现代医学的治疗更为有效,还不很清楚。不过,单用针灸治疗也是极有效果的,即使当胆绞痛急性发作之际,不用麻醉性镇痛剂,能消除疼痛;若为慢性症,仅用针灸亦能根治。到目前为止,在我处理过的病人当中,急性的也罢,慢性的也罢,一般皆是医生们治剩下来的病人。甚至其中有一位发病要继续一个多月,众医皆宣称除开刀之外别无他法,而我仅以一次针灸即将痛止住,几天后竟可起床。有若干位病人十几年来的痛疾皆获根治,无一人医治无效。
(二)注意事项:
胆石症有一定的证候。据《近世内科全书》记述其绞痛发作时的证候称:“病人于胆囊部发出激烈之疼痛,此疼痛多放散于右侧肩胛部、右胸部、右臂。"这种证候一般病人皆是有的。
此际病人绝叫呻吟,前额被冷汗,恶心呕吐并发。”
“诊腹部,可发现肝脏部稍稍膨大,有时肿脏肿大”这种证候也是必然有的。
据我腹诊时所见,多于右侧的梁门现最高过敏点。次于右侧的期门或日月(胆募)现压痛点、右侧的滑肉门、大巨等穴亦有压痛点,中脘、水分等穴亦多现压痛。
背部,于鲍阿氏压痛点现过敏带。所谓鲍阿氏压痛皮位于第十一及第十二胸椎右方二三厘米的点上,相当于脾俞、 胃俞等穴或其第一行。 还有,在鲍阿氏压痛点外侧,右方背部第三行的意舍、胃仓等穴现特殊压痛点时亦多。
《近世内科全书》又称:“疼痛发作后二三日发黄疸,于皮肤、黏膜及尿中可认出。”但这种症候不是必发的。我以为《入泽内科书》所云“多伴发黄疸,达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较为正确。我治疗过的胆石症引起黄疸者无一人。
镇静胆绞痛发作,灸治虽亦有效,但针治更为有效。我针治时好用的穴在腹部为右侧的梁门、期门、滑肉门三穴,再加上关门、大巨等穴。刺人深度以一寸或一寸五分为适宜,以三号针充分消毒后使用毫无危险。若刺入后,经二三次呼吸后再施迥旋术更有效。在背部,刺人鲍阿氏压痛点的脾俞、胃俞或其第一行与意舍、胃仓等穴一寸五分左右,一样可施迥旋术。此外,对以指头触诊反映强烈的他穴亦皆针刺,有时三焦俞的第一行亦非常见效。
便秘者若用缓泻剂来通大便收效更大。左腹结、俞、大巨、神门(泽田派)等穴对治疗 便秘亦有效。
(三)临床经验
1.急性者:
病人今井某, 酱油店女主人,六十八岁。
过去病史:六年前患胆石症, 自去年十二月底至今年六月十五日止约半年当中,几乎每天皆不断呕吐,然后渐趋好转。后虽健康,但从本年七月底起胆石症又开始发作,连日为腹痛与呕吐所苦,经医治至八月二十日左右渐趋稳定,可是过了一个多星期又痛起来,每日仍为呕吐与腹痛所苦,差不多一连半个 未进食物。
现症:一九三O年九月十五日初诊。 右胁下部(胆囊部)接连痛五个多钟头后就想呕吐,吐过后暂时舒服此,很快又痛起来。呕吐中带胆汁,因此口苦。连续呕吐,吐到没有得吐时方止。因此夜晚亦几不成眠,想吃东西而吃不下。
检查:腹部自心口部起到右胁下肝脏部一带微微肿起,压痛明显(右胸胁苦满),尤以期门、中脘、右滑肉门压痛为著。腰背部肾俞、京门压痛强,以右三焦俞为中心在其周围五分许当中压痛厉害,又右脾俞及第一行(鲍阿氏压点)和肝俞微微发肿,压痛大。
右侧肩背部和右臂均有压痛(皆是胆石症通有的症状)
治疗:先使仰卧,针刺中脘、右梁门、期门、滑肉门穴;再使伏卧,向三焦俞、肝俞、脾俞等穴刺入一寸六七分。特别对期门和梁门使力,继以灸治。
除上穴外,亦用曲池、右郗门、左阳池、足三里、阳陵泉、太溪、三阴交等诸穴,各灸五壮。
经过:治疗后绞痛即停止,后来一次也未发作,亦未呕吐,痛苦全失。第二天起即进食了。五天后起床,饮食如故,家里人和医生都感到惊奇不已。
十月十四日(初诊后约一个月)诊。腹部腰部几已无压痛点,发现不出毛病。饮食起居与平常无异,精神非常好。修正灸位,又进行了半个月的灸疗,完全康复。
本人意见:在对呈现疼痛的特有反应点(过敏带)施以针灸的时候,镇痛力较麻醉剂为强这点由此例也可认识。
2.严重的慢性者
病人驹村某,四十五岁的妇人。
过去病史:
一九二八年某时,在火车中忽发胆绞痛,此后每四五天就要发作一次, 虽经许多医生治疗总不见轻快。 一九三四年十月起愈来愈严重, 每两三天绞痛就犯一次,痛苦不堪。现症: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五日初诊。皮肤呈黄黑色,表情黯淡。诊出右直肌挛急,特别是自右侧幽门部到胆囊一带,梁门、期门、日月、关门等有压痛点。腰背部,右脾俞、悬枢、右胃仓等部现见强烈压痛点。反应点显现的地方与患胃痉挛者几无异,相异的就是只限于右侧这点上。病人自称右肩胛间部的膏肓一带总是有个酸痛之处,经诊察,在右肩胛间部的膏肓有极强压痛点。
治疗:
腹部——中脘,巨关,右梁门,右关门,右大巨
腰背部——肾俞,京门,大肠俞,次醪,脾俞,右胃仓,肝俞,膈俞,至阳,身柱,天醪
手足部——左阳池,曲池,三里,太溪,右阳陵泉
上穴各灸五壮。
针刺梁门、关门、期门、胃仓、三焦俞等穴。 经过:
自施灸后 一星期起绞痛增剧,差不多每天要发作两三次,我告诉她:“有时因体质的关系,施灸后会有不同的反应”,她听了后就坚定信心继续灸疗。
十一月十九日(约半月后)诊,对上记针刺的穴颇为注意地加以针刺,修正灸位。从此病人发作次数减少,至十一月底自称非常舒服了。
十二月五日诊。其后发作间隔变长,一个月不过发作一两次。
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一日诊。 自称二十天当中仅痛了一化,好多了,只不过右肩酸痛得难受。诊出在右天宗现强压痛点。右郗门也有压痛。仅略变动灸穴,针刺右侧的梁门、日月、滑肉门、胃俞的第一行、三焦俞等穴。
四月八日病人来诊,称情况非常好, 因此暂时停多灸。腹痛已愈,只是时常胸口难受,有时呕吐。诊出腹部无异状,腹右背部膏育一带有压痛点。加灸此部。
为根治此病,灸右日月(右天宗、右膏言、右郡门等处乐痛是胆石症通有现象)。
六月六日来诊。情况无变化。其后继续灸至人月初自止,全愈。七年的宿疾,经半年负疗竟获根治。
本人意见。
这是个相当难治的病,可是比我意料的要早就完全好了。”
以上二例均是妇女病例。如《近世内科全书》所记述的一样,胆石症以妇女患者为多,“四十岁以上女子尤多发此病”。女子的罹病率约为男子的四倍。
3.胆石症兼有膀胱炎者(一)
病人O野O,三十九岁,女性,家庭主妇。
本病人身材中等,清瘦,颜色苍白,似神经质,现在主诉为胆绞痛。本病自三年前开始,每月绞痛要发作四、五次、呕吐、发热、背痛等定型的症状继起,虽经医生注射镇痛,而右上腹部仍不绝地有被压迫感,从脊中到肩膀一带非常酸痛,腰感到哆哆嗦嗦的发冷。饮食无味,腹常发胀感到不快。大便每日二次。常有失眠,睡不熟。月经无异状。有三个孩子。
自称十五年前曾患肺尖卡他(即肺结核),一九三八年十十月六日初诊。
腹诊所见右侧梁门与滑肉门俱有压痛, 自右期门部沿肋骨前缘有压痛(自称此部常有不快的压迫感)。在小野寺氏胆囊压痛点及胆道疾病压痛点与琼氏点全有一致地压痛。此外,在胃经的不容上方,相当于肾经的步廊一带有压痛。
背诊所见:在右侧脾俞、胃俞及其第一行有压痛。 肝俞亦有压痛,在与鲍阿氏压痛点一致的部分亦有压痛。
在小野寺氏的肝脏胆道疾病背部压痛点(第八、 第九胸椎棘突的右侧三厘米左右处),即在肝俞、胆俞、脾俞的内侧部,由胆结石绞痛而来的压痛点亦都呈现相当的压痛。以针刺入脾俞、胃俞、三焦俞三穴的二行各一寸五分左右,刺针以镇静压痛为度。并在下图穴位及压痛点施灸。
在手足部灸右少海、左右曲池、右侧寒府、阳陵泉、绝骨(三穴均仅于右侧现反应,皆胆经之穴)、足三里、太溪。以米粒大的艾炷各灸五壮。
经过:
十一月八日诊。经过无他状,本日于琼氏点带
寸光景, 背部针刺与前次同。
十一月十八日诊。情况良好。自称未发过痛,精神亦好。穴位虽略有移动但大体相同。针刺与前次同。
十二月七日诊。已有一个月未发痛,食欲渐有。唯自称不大能熟睡,针刺大体与前次同。
十二月二十一日诊。 已有一个半月绞痛未发作。无腹痛,右上腹部异样的压迫感亦失。有食欲,有精神。唯自称仅睡眠稍不好。诊察右期门一带压痛全失,只在背部脾俞的一行与胃俞的一行尚遗有压痛,这些痛处若完全消失,就可谓全愈了。
上述胆绞痛的压痛点与小野寺氏所述是一致的,在这病天身上我还发现在右侧胆经的寒府、阳陵泉、绝骨等处呈现压痛点。病人亦自称在这胆经部位常常有自觉痛。
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一日诊。 情况良好。自称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三十日两天虽有照例的胆绞痛前驱症,但未至于引起绞痛。
二月八日诊。自称虽感到多少有 些肩酸痛疲倦,但这年冬天未曾感冒,而且五年的膀胱炎全愈。事实上,我根本不晓得这病人有膀胱炎,但作为胆石治疗的副产物,膀胱炎也被治好了。
从此后每月诊察两次身体。修正灸位的变动,同时也施针,继续治疗。这期间虽感冒过一次后引起膀胱炎,但针灸后很快就治好。至秋天,除食柿过多引起腹泻外病人完全健康,体重也增加许多,以从来不曾有过的饱满精神从事活动。(附记:其后病人次胆纹痛也未发作过,直到一‘九四二年仍保持健康。)
4.胆石症兼有膀胱炎者(二)
病人O味O,三十一岁,女姓。一九三九年七月十四日初诊。
病人不胖不瘦,微黑,皮下脂肪少,看上去无精打采。三年前患胆石症,始终未能彻底治愈。今年曾经某针灸家医治,觉着稍微好些但腹部压痛感和绞痛终未消除。自称虽有食欲但一多食则右侧胆囊胀痛,脊梁和肩酸痛,膀胱亦感不适。经妇科检查为子宫后屈应施手术。结婚已数年但无子女。
腹诊所见:右梁门与滑肉门有压痛(这是胆石症病人共同的症状),右期门未发胀,亦无压痛。我想这里都未现反应可能是病势不重。小野寺氏胆囊压痛点与琼氏点亦未现反应。
背诊所见:在右侧 脾俞和胃仓有压痛点(与鲍阿氏压痛点一致)。又使病人伏卧,按诊大腿后外侧,在香川派的彻腹穴处有压痛。小野寺氏的右侧上腿点(消化性肠溃疡右侧腹痛反应点) 可能即此处。还有,右足的寒府亦有压痛。
治疗:如下图,并灸左右曲池、右孔最、阳池、右寒府、三里、太溪等穴,各灸五壮。
经过:八月十四日诊。经过良好,压痛几无。因其自称右臂发麻,诊出三焦经有压痛,针刺外关而愈。
还称右足发冷,经精密诊察在右阳陵泉有压痛,因灸之。病人感到非常舒服。
九月十五日诊。情况良好,健康愈益增进,亦有食欲,自称腹胀和脊梁发胀的感觉均消失。
此病人继续治疗直到十一月,每次皆照例针刺右上腹部的期门、不容,右背部的脾俞、胃俞的一行。
值得研究的是,与第三例的病人相同,原有膀胱炎,医治胆石症,而作为其副产物的膀胱炎亦随之而愈了。我想胆石症和膀胱炎可能是有某些关系的。
(附记:其后未发作过,直到一九四三年健康。)
(四)结论
胆石症及其呈现的反应点,即在胆石症压痛点上,以及胆俞、肝俞、脾俞、肝经及胆经的经络上的穴,这几乎是规律的了。因此,我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压痛点和经络经穴,既能诊断正确,亦能正确治疗。
其次,考察针灸治愈胆石症的事实,用上述压痛点和经络经穴可解释,但若更深人地考虑,也可认为根治的原因是由于因整体治疗而引起体质变化。因为新陈代谢异常是胆石症成因之一。即是说,也可看作因整体的灸疗而使体质变化,对新陈代谢进行调整,从而使胆石症痊愈。
特别提示:文中所设计的治疗方案,仅是为了交流学习,切不可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如需艾灸对症调理,请咨询专业人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