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不同凡响的一年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亲爱的高三学子们
愿你们不忘初心,无悔青春奋斗
“艺”颗红心只为“理”
北理设计正在向你招手
与我们一起,发扬“延安根,军工魂”的精神
用设计的力量共筑美好未来
硕果金秋,设计与艺术学院,期待与你相遇
01 设计与艺术学院院史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是中国最早设置工业设计学科体系的设计院系之一。
_
1984年
前身北京工业学院工业设计系成立
1985年
工业设计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人,专业为工业造型设计
2000年
首次招收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
2002年
成立设计艺术学院,全称为“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并先后成立环境艺术设计系、基础部、视觉传达设计系、 传统工艺美术系
2003年
成立文化遗产系
2009年
学院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2016年
获批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8年8月
获批“工业制造艺术创新设计工业与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2019年10月
获批“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35年北理工设计学科的发展,
让我们从钱学森的一封信说起……
https://mp.weixin.qq.com/s/R5JUFivhcMvplD90QpQz-A
02 学科特色
设计与艺术学院秉承延安精神,服务国防建设,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追求,走过三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学院以“提升艺术品质,创新设计内涵”为宗旨,推行“设计文化传承”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战略,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设计与教育发展的前沿,注重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有效结合,逐步建构了“专业系部-实验室-研究机构”相互融通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与科研结构模式,致力于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探索,建设高水平设计研究与实践平台,促进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全面提升,培养具有创造力与实践力的合格设计人才,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设计与艺术学院。
学院现设有工业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文化遗产系、造型艺术系、传统工艺美术系和艺术理论研究部七个专业系部。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留学生。工业设计学科为北京市重点专业(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2012年)。现有设计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工业设计工程硕士授权点、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方向
工业设计
以可持续设计为核心理念,以用户需求分析、形态、交互与智能设计、军品设计为主,涉及产品设计、社会创新、服务设计、设计管理等。
视觉传达设计
以印刷媒体与数字媒体为主,包括信息传达与符号学研究、字体与图形创意研究、数字媒体动画与虚拟现实、设计创意与方法等。
环境艺术设计
以人与建筑环境和谐关系为核心,以“人为空间”及其环境系统的构成与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涉及环境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等。
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方向)
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以遗产保护利用、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创新应用为主要内容,涉及文创设计、展陈设计、数字化应用等。
03 学院建设与发展
在北京理工大学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指导下,设计与艺术学院牢牢把握学校的理⼯学科优势,致⼒于设计与艺术、理⼯与⼈⽂学科的跨界、交融和创新,打造真正具有当代形态和前沿意识的设计与艺术教育结构,培育并形成有行业影响力的学科方向与品牌专业;同时以“提升艺术品质,创新设计内涵”为宗旨,推⾏“设计⽂化传承”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战略,瞄准国家重⼤战略需求和世界设计与教育发展的前沿,注重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有效结合,逐步建构了“专业系部-实验室-研究机构”相互融通的“三位⼀体”的教学与科研结构模式,形成了具有国际视野、体现⽂化⾃觉、设计与艺术并⾏发展的学科建设与⼈才培养体系;希望在努力建设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引领性的世界一流设计与艺术学院的同时,能让艺术与科学更有价值地相遇碰撞,最终回归应对社会需求、⼈类需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师资力量
现阶段,学院在中关村和良乡两个校区分别教学,良乡校区的新艺术楼将于2020年投入使用。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76人,其中专业教师63人(含外籍教师2人)、教授12人、副教授28人,其中“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有海外高校科研学习经历人员42人,聘请德国、美国等位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已形成实力雄厚,专业方向和师资格局合理的师资团队。
军民融合及学科交叉融合
北理工设计与艺术学院为最早承接国家军品科研的设计类院校之一,项目多为我国各阶段最为先进的国防科技产品,包括载人航天、国家重点型号、陆军及空军装备重点型号项目等百余项。国庆70周年阅兵的多款新型武器装备均由我院负责设计完成。依托北理工综合性研究平台,本学院与机械与车辆、计算机、光电、人文等多个学院设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在“人-机-环系统研究”、“虚拟现实技术设计研究”、“数字影像应用研究”、“美育教育研究”等开展设计主导合作。
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设计与艺术学院不断加强实验室及研究中心建设。
学院目前已建成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团队1个,教育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团队1个,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团队1个,国防装备设计创新团队1个,工业设计与创新团队1个。
自2003年以来,工业设计系已建成总面积1000多平米的实验室,其中专项研究型实验室包括人因工程与交互设计实验室、数字虚拟影像实验室、汽车造型设计工作室、模型制作实验室、坐具设计与研究产学研实践基地、军品设计工作室等。
传统工艺美术系在建系时设有陶艺工作室、漆器工作室;2003年5月建设成面积为500平米的传统工艺美术实验室,增加了金属工艺工作室、漆艺工作室、染织工作室、丝网印工作室;2004年,成立了木版年画与剪纸工作室;2007年,在原有的金属工艺工作室增设首饰设计工作室;2011年,在良乡校区另外建设一整套上述工作室,以用于良乡校区的教学。视觉传达设计系现设有设有数字交互设计实验室、丝网印刷实验室。
视觉传达设计系于2010年成立数字交互艺术实验室。
成绩取得
近年来,设计与艺术学院专业教师和科研团队依托学校的理工学科优势和学院的专业特色,积极参与到社会中各领域、各级别的设计项目中,成果丰硕。
近五年,设计与艺术学院承接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承接军队国防、省部级及大型企业委托项目50项以上;举办全国或国际级别会议16场;出版专著22部;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已转化或应用的专利9项;学院师生多次荣获中国“红星奖”、德国IF及红点、美国IDEA、日本G-Mark等重要国际设计竞赛奖项;两位老师获得“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十佳”荣誉称号等。
近年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
国际知识产权格局下中国产品设计市场竞争力提升研究
绿色宜居村镇住宅设计建造技术清单研究
“i·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文化传承创意影像展
国防工业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京津冀传统村落空间文化价值挖掘与保护研究
瓷印辉光——中国陶瓷印创作生态研究展
某型装备人机环工程设计
04 人才培养
思想引领为先
设计与艺术学院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党建引领专业建设,在课程中将思政与专业紧密结合,突出更加实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学院以培养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国防军工为己任,以设计学行业发展前沿为标准,积极将人才培养和思想引领工作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结合专业教学、德育教育、学生工作、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评奖评优等相关工作开展,造就具有北理特质、军工优势、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引领型创新人才。
学业精进为基
设计与艺术学院治学氛围浓厚,两校区协同,定期与校团委共同承办“百家大讲堂”暨设计学院“意匠之门”系列讲座,在校内定期举办、承办展览,承办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班,定期举办“YI讲坛”、“互助课堂”等助力思想引领、专业能力提升的朋辈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开拓视野、成长成才。
国际交流情况
学院坚持以“学校为主导、院系为主体、师生为核心、项目为支撑”的国际交流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和搭建学科交流平台,提高交流层次、深化合作内容,围绕各学科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开展国际交流工作。通过举办讲座、互访、考察交流,举办交流展、研讨会及工作坊的形式,在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国际交流环境,有力的拓展了学生国际视野,不断提升学院、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学院发起“亚洲设计论坛”、已经举办8届。四年来举办各种国内外学术研讨会15次。以“意匠之门”、“百家大讲堂”系列讲座为学术平台,邀请位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教授前来讲学。国外专家来校授课61人/次,授课300余学时;本学科教师10人/次赴国外高校(包括德国勃兰登堡理工大学、美国休斯敦大学、旧金山州立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加拿大UBC大学、日本东洋大学、韩国东西大学等)进行讲学任务。
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创新创业
学院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及创新创业活动中,我院学子积极参与,奋力拼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近年来先后获得包括IF、IDEA、红点等国际顶级奖项在内的国内外各类工业设计大奖150余项;研究生发表论文300余篇;师生申请各类专利30余项。
设计学院学子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社会调查、“思源”招生宣讲、北理工校庆80周年等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的号召;雪雕队在国际赛场上蝉联桂冠、为母校争得荣誉。
就业情况及优秀校友
近五年来,设计与艺术学院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达96.06%,学院优秀毕业生和杰出校友遍布国内外相关艺术领域,在军品工业设计、无障碍通用化设计、交互设计、视觉传达、建筑与景观、室内设计、陶瓷艺术、美术创作、文化遗产研究、艺术理论等行业及领域成果优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总台、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图书馆、腾讯、搜狐、百度、视觉中国、北汽新能源、日本东京美光(ビコウ インサツ)印刷株式会社等是他们从事设计、管理工作的人生舞台,获得了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优秀校友
蒋菁:
1966年11月生于湖北。1989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1995年创办DARE大略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任职董事长、创意总监。1998年被聘为北京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2000年在北京理工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为其进行了形象设计。200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CI策划设计专家”。2004年被聘为“北京2008奥林匹克运动会”专家顾问。
从第一届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到今天成为中国策划设计行业的领跑者。
刘德:
1996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工作;2001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获硕士学位。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学院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设计战略硕士。曾先后参与创建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北京新锋锐工业设计公司。
现为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北京电子商会副会长,NITE移动互联网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洛杉矶北京会理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代表等。
冯峰:
1970年8月生于陕西西安。1992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工业设计硕士学位。
曾任美国麦塔菲斯设计公司设计总监、高级设计师,北京经纬工业设计公司设计部经理。
现任美国休斯敦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助理教授,美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北京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医疗、保健相关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设计,设计中的策略与创意研究。
张长林:
1993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1993年入职长春汽车研究所(现更名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车身部造型室,任汽车造型设计师;2011年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造型专业学组组长;2012年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全国首批造型评审专家资质;2000年至今为一汽技术中心车身部造型室主任。
先后担任红旗检阅车、红旗品牌L系列、红旗品牌H系列、一汽解放商用车J4、J5、J6系列、一汽森雅M80、S80系列、一汽佳宝系列、一汽客车系列、一汽矿用车、港口牵引车、消防车、军车等车型的产品造型负责人。
王广伟:
2004年毕业于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机械系工业设计专业。2006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第七总体设计部主任设计师。主持多项特种车辆的整车布局、控制设备、人机工程设计,主持多项宇航产品、空间实验室人机设计及仿真项目,为国防现代化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张野:
2003.9-2006.7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专业 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6.9-2009.7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专业 获工学博士学位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品牌设计研究中心负责人。研究领域为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的交叉部分。重点致力于研究设计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和前沿性探索,及其在当代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近年来主持三十余项国内知名品牌企业或政府事业单位的标志和VI设计项目,设计成果在市场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学历提升及深造方面,近5年本科生国内读研率为24.4%,目标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同时出国留学深造也已成为常态,目标院校囊括洛杉矶艺术中心、美国创意设计学院、纽约视觉设计学院、旧金山艺术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千叶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等。
学生风采
学院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与活力,重视培育、展示学生的课外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每年通过举办“学雷锋日”系列活动、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德育主题毕业晚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定期举办线上展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校“一·二九”合唱比赛、校“五·四”舞蹈大赛、校运动会,成绩优秀。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与精神世界,弘扬积极健康、昂扬向上、奋勇争先的学院文化氛围。
05 院长寄语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
杨建明教授
https://v.qq.com/x/page/g09568l1kgr.html
北京理工大学历经80载风雨,北理人始终秉承“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设计与艺术学院始终以“提升艺术品质,创新设计内涵”为宗旨,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设计与教育发展的前沿,注重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有效结合,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欢迎全国学子,我们愿为你的梦想插上翅膀,助你飞翔;愿与你一起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
最后,祝所有考生取得优异成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