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让我们继往开来,走进秋裤的新时代

让我们继往开来,走进秋裤的新时代

作者: 马克周 | 来源:发表于2015-12-25 09:49 被阅读122次
内容统筹:读了么 @ duleme.cn

❀ 老秋裤时代

“北京的雾霾全靠风,风来,霾散,腿发寒。”

记忆中的北京冬天格外冷。小时候,每逢腊月寒冬上学日,里三成外三层自不必说,还会套上母亲自制的“棉护腿”。父亲骑着二八永久自行车带我,在路上,颇有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现在回想起来,已经很难清楚地记得那时上衣的装扮了,大概是在N层之外套上了围巾和某登的羽绒服,然后就是下面亮瞎路人眼的棉护腿。姥姥家当时就在学校旁边,每次都先经过那里,把棉护腿脱掉放下,再去学校。时至今日,我已不记得为什么那么做了——衣服太多,在教室不方便放?还是怕被别人笑话?不得而知,难以考证。

这些年,帝都的冬天似乎不那么冷了,这是几年没穿秋裤的我的切身感受。当然,除了可能存在的大气环境变化(比如全球温室效应,比如整个华北地区工业“围城”所产生的气候影响),更主要的是我们实际感受到温度的变化:交通工具温暖舒适,室内供暖热气冲天,厚实的牛仔裤抗风性亦优秀不少。尽管穿单裤确实不能在室外久留,不过寒风也奈何不得我们——上班族已经用不着在室外久留了。

除了温度感受的变化外,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个人日益提升的审美品位和秋裤原地踏步甚至有所倒退的低颜值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人裤内部矛盾”演变的结果就是“忘”穿秋裤成为一种潮流。

❀ “丑”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人丑不要紧,你还可以把秋裤提到胸口啊。”


鲁豫:你跟我有一点很像,你冬天光腿穿短裙子,我穿一双薄袜子。我冬天只穿一条裤子,你也是。

苏芒:我不允许我周围的人穿秋裤。

鲁豫:不仅不让周围的人穿秋裤,还会查人家的箱子,谁带秋裤会给它没收。

苏芒:对。当时大家住在一个公寓,一间男的住,一间女的住。晚上没事就凑在一起,忽然我看到某人的箱子是打开的,我竟然看到了一条令人发指的毛裤。我说你为什么带毛裤?他无辜地看着我说,这不是毛裤,是尼龙裤。我及时制止了事情的发生,虽然他带了,但没有穿。

苏芒:由于我常在国外,懂得外国人的一些礼仪,我觉得入乡随俗很重要。我们要出国培训,我对某些领导提出了善意的忠告,我说,你千万不能穿毛裤。我们是冬天去纽约,很冷。我为了让他害怕,说外国人很歧视穿毛裤的,这样有失我们中国人的形象。

——《鲁豫有约》,苏芒专访

老秋裤的罪:“不潮不时尚”

尽管对苏芒的非议不少,她的观点中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为别人而改变自己是一种不自信的体现),但把她犀利的态度用在老式秋裤上还是很合适的。

不潮不时尚,这五个字足以概括大部分反秋裤派对老式秋裤的感受。不够紧身的设计,缺乏弹性的材料。尤其是裤腰处,当弹性渐渐弱化,老秋裤就会有恐怖的下坠现象——小学时有个冬天在室外跳绳,几十个双摇下来,外表看不出什么,秋裤竟然已经褪到了膝盖……

老秋裤的材料除了弹性差,保暖性能也不如今日的打底裤,加上十多年前少有暖冬,加厚的材料就成了必然的选择。那时候外裤穿什么?都是材质很差又没型的校服。这样一来,结果可想而知——很容易显得臃肿,不管多瘦,也能穿成一个个粗腿小胖子。

和时尚度相关的最后一宗罪,是老式秋裤的单调色彩。白、灰、淡蓝、黄。好不容易换个色,遇到了本命年大红,那浓郁的俗气甚至可以漂洋过海数百里而经久不绝。老百姓觉得,反正是穿在里面不见外人的衣服,什么颜色不一样?可惜我们这些骚年无法容忍身上有哪怕一件丑到不好意思上厕所的秋裤。这让我想起罗振宇曾经提到的段子:他问公司的女生为何一定要买真LV,“是赝品别人也不知道。”女生的回答掷地有声又值得寻味:“可是我自己知道啊!”换句话说,在很多时候,追求着装,尤其是里层衣装的时尚度未必在于给别人看,而是给自己看(当然了我知道你们一定也要穿给另一半看的捂脸~~~~)。

不舒服也不方便

除了颜丑以外,还有些不穿秋裤的理由属于个人偏好和习惯。

“紧身款静电大!”

“秋裤一提,腿毛倒立,不爽!”

“穿脱不方便,有些事儿就耽误了…”

……

尽管理由五花八门,但这些因素并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很少有人会说“啊!有静电,算了不穿了,就这样冻着吧……”

既然有这么多被诟病之处,老式秋裤又为何能“丑到今天”呢?

❀ 秋裤的“实用霸权主义”(你猜对了这是我编的词儿)

“实用性是过去检验值不值的唯一标准。”

当一个社会处在经济条件不好的时期,“实用性”的地位如同称后的芈月一样高不可攀。建国后的头几代人,从小形成的“实用即真理”的价值观很难再被改变。这种实用哲学不光中国,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不论是梵高的画作中吃土豆的人们,还是在一些农作物产区里被用来肥田的一块块玉米地;不论是老式秋衣秋裤毛衣毛裤,还是寒冷工作环境下无数人包裹在身上的的军大衣……当温饱还是问题的时候,极少有人能腾出空来考虑“好看不好看”、“健康不健康”的问题——这简直是在耽误时间,浪费生命。

不论是群体还是个体,不论是对基本生活工具的选择还是对某些精神层面的标准和态度,人们都更实用一些。精神层面也能实用?有研究发现,社会经济环境差的时候,男人对“美女”的标准清一色地变成了“丰满”而非“苗条”。饱暖尚且不得,谁还有心思追求婀娜的曲线?看得出曲线的都饿死了。此时,人们自然而然地“降低”标准,倾向于更实际的选择。

“实际点吧,胖意味着营养好,活的时间长,下一代可能也更健康。”

根据卡罗莱纳海岸大学(Coastal Carolina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佩蒂约翰(Terry F. PettijohnⅡ)等人的研究,男性对女性体型的偏好会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他们对比1960-2000年间《花花公子》年度兔女郎体型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发现社会经济环境越差,年度兔女郎的腰围、身高、体重和BMI值也越大,同时腰臀比越大。这正符合佩蒂约翰自己提出的环境安全学说(Environmental Security Hypothesis):在困难时期,男性更偏好善于劳动生产的,成熟、高大、强壮,身体脂肪含量较低,且曲线感不那么明显的女性。——[观点] 看起来瘦瘦,摸起来肉肉

资源有限,就不扯那些没用的了,保暖是关键,活下去最重要。《汉语世界》曾经就采访年轻人“反秋裤”现象采访过一位老人,老人的态度自然是“你们这些小年轻等老寒腿了就知道穿了”,但她的自身经历很说明问题——

“你知道我是怎么得的关节炎吗?小时候穷,买不起厚裤子,冬天一直冻着,膝盖就冻坏了。”现在,孔奶奶有很多保暖的秋裤,开司米的,羊毛的,棉的。“保暖是很重要的事。”——[观点] 丢人的秋裤,还是健康的秋裤?

尽管老寒腿(膝关节炎)不仅仅和受冻有关——确切的说,随着年龄增长,关节内起润滑作用的液体减少,关节炎发生的几率在不断增加——但受冻确实是促因之一。

所以不论老秋裤有多“丑”,实际数据显示,“反秋裤派”仍然是小众中的小众。每年一到11月份,北方地区在网上的“秋裤”关键词搜索量就会直线飙升。

淘宝大数据显示,“秋裤”是东北人最热搜词汇。每年11月开始,秋裤的搜索和购买数据就全面飙升,在秋裤的购买城市中,北京高居榜首,天津、沈阳、哈尔滨、长春紧随其后组成Top5。东三省三大省会城市同时上榜,零下十几度的默契南方人不会懂。河北、山东、辽宁则雄踞省份排行前三名,划出一条秋裤的“南北分界线”。——华晨商报,2015年12月

当气温扶摇直下几十度之后,“不潮不时尚”的批评大概就被冻死了。不过,其实我们还有另一种活法,那就是忘穿“老秋裤”,改穿打底裤。

Long Johns, long underwear that is worn in the winter.——Urban Dictionary

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特征的老秋裤被骂“不时尚”没有一点脾气。不过现在穿起来潮爆方圆几公里的“秋裤”也不是没有——甚至有很多。在淘宝上,搜索秋裤二字,会有很多打底裤品牌蹦出来:修身,弹性好,保暖。在国外,人们叫它 “Long John(或者 Long Johns)” —— 维基百科上,编辑者用另一个词对它的功能作了诠释:Long Underwear(长内裤)。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会在里面再穿一条内裤的原因——从贴身程度,舒适程度,保暖程度来看,Long John已经足够替代普通内裤,成为秋冬季节的贴身伴侣了。

另一点狂甩老秋裤几百条街的地方,是打底裤的色彩。在男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潮男们越穿越骚,越穿越妖,还好颜色并非俗艳,而是错落有致的搭配。

打底裤大军中还有一类比较特别,那就是健身系,比如Nike的dry fit(紧身速干材质)。这类衣裤材质非常透气非常薄,而且弹性极佳,贴在身上有如第二层皮肤一样。受到特别材料所限,这类打底服未必有多样的色彩选择,但它们非常适合健身人群,在冬日运动中也不忘保暖。

我之所以重新穿上打底裤,就是健身的原因。每到冬天,较低的体表温度很容易让打算健身的人退缩;另一方面,与夏天相比,需要更长时间才会出汗,也是对运动成就感的打击(一边开空调暖风一边健身的除外)。

某天我妈见到我穿着打底上衣,随口说了一句,“新买的秋衣啊。”我一听脑袋就大了,赶紧纠正这不是秋衣,是健身服。后来回想,这一举动非常有意思。“穿秋裤穿秋衣”,已经渐渐升级到了心理层面,成为“身体柔弱”、“年纪大”、“老派”、“丑”的代名词,令人感到丢脸。

❀ 心里的小算盘:不传说明身体好

“不穿秋裤我骄傲,身体强壮不怕冻。”

除了潮人们对时尚度的坚守,反秋裤派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原因,那就是用不穿秋裤这种行为来证明体魄之强壮,从而获得心理优越感。

如此“蔑视”秋裤派的心理,加上老秋裤的样子实在是丑到对不起观众,反秋裤派也就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观准绳。

这种心态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当你听到别人说自己没穿秋裤时,你甚至可以“看到”他/她嘴角上扬时的骄傲与自豪。这种心态在竞技体育运动中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芝加哥熊队在比赛日的规矩是不穿长袖。因为这样可以强化球员们的意志力,给予他们一种“我最强所以我不需要保暖长袖”的自信。同时,赤裸双臂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震慑对手。——[观点] 寒冬腊月,NFL球员为何不爱穿长袖?

心理因素在我们的行为举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类在运动场上的心理暗示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斗志,借一鼓作气之势,破敌千里。

❀ 有风度,其实也有温度

“我们虽然薄,可是很暖啊。”

归根结底,穿多穿少,穿什么不穿什么,完全是私人化的行为,理应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穿不穿打底裤往往是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事情,北方人穿得多,南方穿的少;室外工作穿得多,室内穿的少;经常徒步旅行,滑雪的人穿得多,其他人穿的少。当打底裤替代了老秋裤,把时尚度拉到了平均偏上的水准后,在什么季节穿何种厚度的衣服,其实就又回到了实用性的考量。

但似乎也有特例。飞到日本去看看,冬天“生腿”(日语中对露大腿的说法)妹子也是有的,丝袜则比比皆是。难道这种反季节的穿法也和生活习惯相关吗?这个疑问最大的漏洞在于,它预设了一个错误的前提——那就是穿的少、穿的薄,就一定冷。

首先要说明的是,“生腿”的妹子会感觉冷,她们可以算作要美不要温度的特殊群体。但她们并不是多数。

排除了“生腿”派,就剩下各种丝袜了。如今先进制衣技术,让我们有很多办法可以做出薄而暖的衣物。所以你会发现,大街上很多妹子穿得越来越薄,但好像过了几年之后,她们还没有“绝种”,而是越来越多。这显然不是被冻出来的意志力,或者什么“修行”心态。最简单的答案是,没你想象的那么冷。


做到“美而不冷”其实并不难:保暖效果好的过膝袜,加上上身和脚部的加厚。全身上下,最单薄的显然是腿部,但除此之外,都暖得可以——加厚的长款大衣,脚部的加厚高靴。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生活习惯问题——如此打扮的大多是学生或办公室上班族,在户外逗留时间不会太久,如此穿着,再合适不过了。

薄而有型的冬服也是我的最爱。每到逢年过节,亲戚们都会问,你穿这么少冷不冷啊?每一次的情形都相同:我把翻涌到喉咙的不屑咽回去,报以和蔼的笑容然后耐心解释一番——“看上去薄,是因为工艺的改进,体积变小了。其实很暖和。”

实际上很多“薄衣派”人士会穿很多层,穿成一个个“千层面”也不显臃肿。把他们扔到大街上,但凡不是零下几十度那种变态冷,都轻松无压力。除了层数多,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堵住风口。这条金科玉律普遍适用于任何冬日户外场合——否则,穿得再厚,脖颈嗖嗖进风,也是冻人泪下的画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我们继往开来,走进秋裤的新时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xovhttx.html